貪圖小利,一生沒有成就——貪天之功
成語詮釋
【來源】(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解釋】貪:貪圖;天,天公,指自然界的主宰者。把天公所成就的功績說成是自己的功勞。現指抹殺群眾或領導的作用,把功勞歸於自己。
【成語掌故】
春秋時期,晉獻公立他的小兒子奚齊為太子,重耳為了避禍被迫流亡在外,在他流亡的這段期間,晉國的一個貴族介子推一直跟隨左右,還為重耳最終回國掌權做出很多的努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他對當年曾跟隨自己逃亡在外的人,都進行了賞賜和提拔,卻忘記了介子推。
介子推對此不僅毫無怨言,反而認為自己不該受到重賞,他說:“偷人家的東西的人,尚且會被稱為盜賊,那麼那些把天大的功勞都占為己有的人呢?”於是他和母親到一個僻靜的山上去過隱居的生活。
事後,有人提醒晉文公重耳,封賞時落下了介子推。晉文公想到當年流亡途中的種種,十分後悔,便想授介子推以高官,但介子推和母親無論如何都不肯從山中出來。為了讓介子推出山,晉文公不得已放火燒山。可是,介子推心意已決,最後母子二人竟在山上抱著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了。
詞解人生
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備,一生崇尚以道德、忠孝、清烈、仁義教化天下;他淡泊名利、注重人格、不求厚祿,成為人民心中永遠的楷模。葉劍英元帥曾將介子推和屈原相提並論,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說法。
成就,對於每個人的誘惑都是巨大的,我們希望自己學有所成,功成名就,我們更希望所有的成果一人獨享,但這是永遠無法實現的。有些人選擇正視這樣的結果,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創造;有些人則選擇漠視這樣的結果,將別人的成功也歸到自己名下。唯有那些不貪功之人,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如果你是一個員工,不僅不能“貪天之功”,有些時候,還需要將自己的功勞讓出來,以此來換取更大的成功。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不貪為寶
成語詮釋
【來源】(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五年》。
【解釋】貪:貪圖;寶:寶貴。比喻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比喻作風廉潔。
【成語掌故】
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高興地帶回家,並請一個玉工來鑒別。玉工仔細看了後,讚不絕口,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不過你得小心,別在人家麵前露眼,小心讓人家偷了去!”
其實,這人請玉工來家,已經引起了鄰居的注意。原來,平時極少有人上他家,這回玉工突然來,有人便不時進來張望。宋人見鄰居心存疑惑,更加不安,怕有個閃失,會空歡喜一場,便把寶玉藏到了一個極隱蔽的地方。盡管如此,他還是擔心寶玉會被盜走。如果把它賣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價值,給別人占了便宜。他考慮來考慮去,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不會讓玉失去應有的價值,自己也不必總是提心吊膽,他決定把它贈送給一個有身份的人,這樣多少還能留下些人情。過了幾天,他見沒人發現,便帶了寶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見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獻上了寶玉,子罕不解地問:“你把如此貴重的寶物送給我,大概是要我幫你辦什麼事吧?不過,我是從來不接受別人贈送的禮物的。”宋人忙說:“我沒什麼事要你幫我辦。據玉工鑒定,這塊寶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獻給你。”子罕再次拒絕說:“我絕不能收下這寶玉。如果我收下了,你沒了寶玉,我也會因此而失去清廉的美名,你和我都喪失了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