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日本一個村頭大路邊,住著一個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兒子從外地捎信來,她想找個人給念念。她呆在路邊,等著來人。後來,一個武士走過來了,老婆婆說:“請你給我念念這封信吧!”武士把信接過去看看,過了一會兒,“吧嗒、吧嗒”掉下眼淚來。老婆婆一看,忙問:“武士老爺,信上寫了些什麼?如果我兒子出了什麼事兒,你告訴我,我不會哭暈的。”可武士對老婆婆的話聽也不聽,隻是一個勁兒地哭。老婆婆想:一定是我兒子碰上了倒黴事了。她也哭起來了。
這時,一個賣砂鍋的,挑著擔子過來了。賣砂鍋的一看武士和老婆婆哭得淚人似的,就放下擔子,也跟著他們“哇哇”地哭起來。
一個和尚走過這裏,一看這光景,先問賣砂鍋的:“喂,你為什麼哭呀?”賣砂鍋的說:“去年,我出來賣砂鍋,結果全都砸光了。今天在這兒碰見他倆哭,使我想起了那件事,所以傷心得哭起來了。”
和尚又問老婆婆:“您為什麼哭呢?”老婆婆說:“我兒子來了一封信,我想求武士老爺給念念。他看了信,一個勁兒地哭,我想多半是兒子出了什麼事,就忍不住哭了。”
和尚又問武士:“您為什麼哭呢?”武士說:“說來實在難為情,我小時候因為不愛學習,長大了不識字,所以拿到這封信竟一個字都不認識。想想非常後悔,不由得哭起來了。”
麵對同樣的事情,盡管造成的結果一樣,但原因卻各有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