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迅速調遣漢國剩餘的精銳部隊,組成一支敢死隊,由他親自率領,等待著進攻的時機。
同時,他傳令給楚國統帥熊協,讓楚軍佯裝潰敗,向後撤退,引動神秘軍隊和趙國伏兵向前追擊,從而拉開他們之間的間距。
楚軍統帥雖對劉源的計劃心存疑慮,但眼下形勢危急,也別無他法,隻得依計行事。
楚軍開始有秩序地向後撤退,果然,神秘軍隊和趙國伏兵見楚軍敗退。
立功心切,紛紛加快速度向前推進,原本緊密的陣型逐漸出現了鬆散和脫節。
劉源看準時機,率領敢死隊如離弦之箭般衝向敵人防線的薄弱之處。
這支敢死隊成員皆抱著必死的決心,他們勇猛無畏。
在劉源的帶領下,迅速突破了敵人的外層防線,直插神秘軍隊與趙國伏兵之間的空隙地帶。
進入敵陣後,劉源指揮敢死隊展開近身肉搏,他們以一當十,殺得敵人措手不及。
劉源更是身先士卒,手中長劍揮舞得虎虎生風,所到之處,敵人紛紛倒下。
敢死隊的突然襲擊成功地將敵人的陣型打亂,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此時,原本撤退的楚軍看到劉源的敢死隊得手,也停止了後退,在楚軍統帥熊協的指揮下,迅速調轉方向,向敵人發起了猛烈的反攻。
漢國和楚國的聯軍前後夾擊,一時間,戰場上形勢逆轉,敵人陷入了混亂和恐慌之中。
神秘軍隊和趙國伏兵在聯軍的夾擊下,漸漸抵擋不住,開始潰敗逃竄。
劉源見機不可失,立刻下令聯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聯軍士氣高昂,一路追殺,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物資。
這場絕地反擊的勝利,讓聯軍成功扭轉了戰局。
劉源深知,這隻是暫時緩解了危機,接下來還需更加謹慎地應對趙國的反撲以及可能出現的其他變數。
他一方麵命令聯軍打掃戰場,救治傷員,另一方麵召集將領們商討下一步的戰略部署,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同時也思考著如何從這場戰爭中獲取更大的利益,為漢國的崛起積累更多的資本。
經此一役,聯軍雖獲勝利,卻也元氣大傷。
士兵們疲憊不堪,糧草輜重消耗巨大,且傷者眾多,急需妥善安置與救治。
劉源與楚國統帥熊協商議後,決定暫時停止進軍,在原地紮營休整,同時派出使者向兩國傳遞捷報,並請求增派援軍與物資補給。
在漢國國內,劉源下達了休養生息的政令。
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農耕與商業發展,組織民眾修繕被戰爭破壞的城鎮與道路,讓飽經戰火的國家逐漸恢複生機。
同時,他深知人才對於國家崛起的關鍵作用,便廣派使者出使他國,招攬賢才。
使者們不負所望,帶回了一批能人誌士。
文官中有政務精湛的李琪和慕容海,李琪擅長統籌規劃,將國家各項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使政令得以高效推行。
慕容海則精於財政管理,在他的操持下,國庫收入逐漸穩定增長,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
軍事人才方麵,有勇猛善戰的代浩南,他精通各種戰術,善於訓練士兵,能迅速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還有文武雙全的黃毅,不僅在戰場上有勇有謀,還能在戰略謀劃上為劉源提供獨到的見解,協助製定長遠的軍事計劃。
猛將馬昱琦更是力大無窮,作戰時總是衝鋒在前,令敵人聞風喪膽,成為軍隊的先鋒楷模。
然而,在聯軍休整期間,內部矛盾也漸漸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