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後打破線性播出的未來電視,收看時像吃自助餐,所有的美味佳肴,生猛海鮮、主食副食已經事先分門別類的擺放好了,食客隻要端著盤子自己想吃什麼就自取什麼。而按“熟食、生食、海鮮、蔬菜”分門別類擺放的食物,就像拆分好的各個門類的電視節目。打開電視機,看到的不是以往線性播放的電視節目,而是一個類似網絡的界麵窗口,顯示的是各個“頻道”,選擇你感興趣的頻道點擊進入,顯示節目列表,進入列表,你就能看到類似現在的電視節目了。而且,你不一定在家裏、辦公室裏看電視節目,你可以在任何有視頻播放器的地方,通過手機、手持視頻播放器等都可以看到視頻節目,這也就是“非線性播出”。
電視人也要變成網絡人
電視與網絡正在加快融合的步伐,傳統的單向“線性播出”的電視要繼續生存和發展,就要融合網絡視頻的雙向互動“非線性播出”的優勢。
不掌握網絡技術,不具備和網民溝通和互動的電視人未來將被淘汰、將失業。
20世紀90年代,電視台的記者、編輯和後期製作人員,從一直使用的模擬磁帶向數字磁帶轉變,使用的編輯機也從模擬編輯機向數字編輯機轉變(但剪輯的操作基本一致,都是從頭向後順序剪接——線性剪輯)。進入到21世紀,最初的幾年,電視台開始用電腦的非線性編輯機剪輯片子,但僅限於製作人員操作使用,記者、編導們隻能“君子動口不動手”,不讓隨便動機器,也沒機會學習實際操作。而到了2008奧運會以後,各大電視台開始大批量引進高清數字和標清數字攝錄、編輯設備,後期剪輯包裝開始大量普及電腦“非線性編輯機”,不但後期製作人員,記者編輯也學習使用“非線編輯機”的操作。
如今,社會上的任何人,可以在一台配置稍微高一點的電腦上,通過各種視頻編輯軟件,剪輯自己用DV機、數碼照相機(現在很多數碼相機都具備標清、高清攝像功能)、手機(手機拍攝的視頻)拍攝的視頻內容,或突發事件、新聞、趣聞、小品、小片等。視頻的拍攝和後期製作已經完全不是什麼壟斷技術,而是越來越普及的東西,就像人人都會寫字、照相一樣,隻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而已。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是視頻節目的製作者、發布者、傳播者,你拍攝、剪輯包裝好一段視頻後,可以通過博客、微博,像給報社投稿一樣,給視頻網站投稿,發表你的作品。
很多紙媒人已經意識到:傳遞信息已經不是報紙的強項,而隻有通過加工整理,讓信息增值。當報紙、廣播、電視在新聞信息傳播上已經不再有速度的優勢,那麼,信息加工,資訊整合才是新媒體在經驗上、操作技術上一時半會兒趕不上的優勢。而作為當下國家權威主流媒體的電視台工作人員——電視人,雖然還掌控著“話語權”,但曆來是誰的影響力大,誰是“主流”,就像當年電視台取代電台和報紙成為第一傳媒一樣,互聯網、網絡視頻取代傳統媒體、“傳統電視”也許並不是假說,而是有可能存在的。電視台要想繼續堅守自己“媒體霸主”的地位,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是必然。新媒體通過“挖人”,建立自己的信息生產加工隊伍,把傳統媒體最擅長的內容生產加工“移花接木”也是一種必然。
現在各個電視台都已經意識到了來自網絡的衝擊,都在成立和發展自己的網絡電視台,以抵禦各大視頻網站的網絡視頻對自己的蠶食,鞏固自己的根據地。今後,隨著電視與網絡的融合,未來電視人不但要具備過去傳統電視節目的生產製作技術,還得更多的掌握網絡技術,以適應未來電視業的發展和變革。
廣播電視傳媒專業的在校生們今後的飯碗怎麼端?
在我國的大學中,過去隻有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今浙江傳媒學院)等少數院校開辦廣播電視及相關專業。隨著廣播電視及報紙傳媒業的迅速發展,年輕人向往傳媒領域,大學也順應潮流。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甚至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都開辦了“傳媒學院”,都設有廣播電視專業。據統計,現在全國已有230多所院校開辦了傳媒專業,而且這些院校又有很多開設了與廣播電視相關的專業,每年畢業生有幾萬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