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回歸本源:讓心中虛妄的塵埃落定(3)(1 / 2)

你就是你,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你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你主宰著生命的繁華與清淨、優雅與從容、美滿與幸福。別人不能替你而活,不能替你過日子,更不能替你承受死亡之苦,關於生命的一切決定權都在你自己手上。

當一個人勇敢而從容地麵對生命中的風雨時,他便是將生命真正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的人,他的每一天都無比富足。我們要學會依止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島嶼,這樣才可得到永遠的幸福和自在。

無為而作:從“有為”的海洋裏拔出

但莫作意,心自無物。即無物心,自性空寂。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謂知以為照用。故般若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本寂之體。而生其心,本智之用。

——唐·菏澤神會禪師《答拓跋開府書》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們也常常會因此陷入各種各樣的煩惱之中,這都是因為我們不能理解佛家之“無我”、“無為”,總是在追求各種名利欲望。但佛是一位充滿了慈悲、智慧的覺者,是一個無我且清靜無為的人。所謂“清靜無為”就是要斷除塵世間一切煩惱,舍棄一切不該追逐的東西。在這種空的境界下,我們才會感到自然並且身心愉悅。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在《道德經》中用這種比喻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了“中空無用有大用”的道理。透過車輪的自然法則,我們便可以了解修身成就的要訣,即中空無物,任運於有無之間,虛懷無物,合眾輔而成大力。而人之所以有禍害、有痛苦、有煩惱,就是因為“無所不為”,什麼都想抓住,其實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是上智。

無為是一種境界,無為是一種自衛自尊,無為是一種信心,對自己,對別人,對事業,對曆史,無為是一種哲人的喜悅,無為是一種堅持,無為是一種豁達的耐性,無為是一種聰明,無為是一種清明而沉穩的幽默,無為也是一種風格。

天下有勝於無,一切從無中來到無中去,其實這正是生命的本真狀態。隻是有些人把生命想得過於複雜,令它承載了許多額外的沉重,因此失去了生活的真味。

有一隻狐狸看到一個葡萄園結滿了大串大串的葡萄,可是它太胖了,鑽不過柵欄,於是它想了個辦法,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讓身體瘦下去,終於鑽了過去。

“哇!終於能夠進來了!這葡萄太好吃了!好吃極了!”吃了不知道多久,直到它的牙也酸倒了,肚皮也撐圓了,吃得膩煩了,想從園子中出去,卻又發現鑽不出去了,沒辦法,它隻好重施故技,又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結果是出來了沒錯,但肚子還是跟進去時一樣,等於是白跑了一趟。

放眼觀我們的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赤裸裸地誕生,又孑然地死去,正好像這隻狐狸一樣,不停地穿梭於不同的果園之間,得到、失去,最後又回到起點。其實,又何必如此苛求自己,還不如讓自己從諸般“有為”的海洋中拔出來,像古人說得那樣:“處利讓利,處名讓名。”名也好,利也罷,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索性就做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好漢,該有多瀟灑。李白、陶淵明均係“愛酒不愛名”的古人,一個醉眼看世界,對酒當歌;一個是世外桃源,“不知有漢,何認魏晉”,與世無爭,自尋解脫。

生命是一個過程,功名利祿,富貴榮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人能帶走自己一生經營的名利,就讓生命自在地綻放凋謝吧。萬物並作,所有生命都在自由中流轉往複,我們隻需靜靜的麵對世間萬物的生發,並任其繁榮衰滅,達生隻需知曉無為的道理,如此,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八風不動心:自己止息一切苦,幸福恒久流傳

覺四大如坯汙,達六塵如光華。

悟自心為佛心,見本性為法性。

——唐·圭峰宗密禪師《答史山人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