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科學的人生觀和人生態度(1)(2 / 3)

三、用科學的人生觀指引人生

人的生命過程與其他動物的生命過程不同。人生不僅僅是一個自然過程,還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社會內容。人不僅活著,還要生產、交往、創造,形成一定的人生價值目標,以一定的人生觀指導自己的行為,賦予人生這樣或那樣的意義。成就什麼樣的人生,是事業有成,還是庸碌無為;是崇高善良,還是卑鄙邪惡;是彪炳史冊,還是遺臭萬年,除了客觀曆史條件和機遇等因素的影響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有什麼樣的人生觀。科學的人生觀是指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人生觀,從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受動性的統一看待人生,能夠曆史地、唯物地對待人生問題。

首先,肯定人類曆史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推動發展的。認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的主體,曆史的運動既不是少數英雄人物或個別人的意誌決定的,也不是少數人或個別人的活動創造的,而是“少數相互交錯的力量”起作用的產物。這種力量就深藏在人民群眾之中,必須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來實現。曆史的發展同自然界的運動一樣,有其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固有規律。從原始社會經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必然發展過程。當然,共產主義社會也還要向前發展,不過那是未來的事情。這就是說,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某一社會形態,更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曆史。

其次,肯定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或個人的主體性。認為參與曆史活動的個人,作為創造者總是帶著各自的目的、意誌和激情,能動地進行創造活動。但是,個人無論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或主體性,其借以活動的目的、意誌和激情,又都不可能脫離一定的曆史條件和社會環境,都不能脫離社會的集體和人民群眾的活動。個人隻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自由,隻有依靠人民群眾,才能成就事業。離開社會集體和人民群眾的活動,個人不僅將一事無成,而且會失去生存的根本條件和力量。可以說,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個人創造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思想和力量源泉。

從上述內容來看,辯證唯物主義人生觀具有多方麵的意義。它既是革命的、進步的人生觀,又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人生觀;既是集體主義人生觀,也是無產階級人生觀。就其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真理性來說,它是科學的人生觀,而從人生的內容來說,歸根到底它又是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從這樣的觀點出發,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生觀的根本問題就是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

從客觀方麵說,人生的存在狀態是以群體的方式從事社會活動的。絕對孤立的個體不可能實現人生,甚至不可能作為人而生存。人自身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資料不可能完全由個人自己取得和滿足,必須相互分工,互通有無,互相協作。在這種狀態中,人們之間由於需要和利益的聯係,便形成一種互為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同時形成權利和義務的關係。每個人有為自己和滿足正當需要的權利,同時又是作為滿足他人正當需要的手段,為他人服務,也就是盡到自己的義務。不僅如此,個人的力量有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危機,也需要他人和集體的幫助、支持。所以,人類生活必然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同時也必須是相互服務的。人是作為社會關係而生存的,這是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的人生事實。

從主觀方麵說,人之為人是能夠意識到相互之間的關係和聯係,並且應當以正當的態度去對待與他人的關係和聯係。也就是應當在理智上和情感上,自覺地、自願地去促成有益於他人的關係,在相互交往聯係中要遵循應有的原則和講究情義。所謂“應當”,正是強調人們要在認識客觀存在的群體關係基礎上,自覺地、主動地去維護和促進人們之間的正常關係,使群體生活和個人生活得到健康的、順利的發展。這就是說,人生不僅是過社會群體生活的,還應該自覺地、積極地去過群體生活。人隻有善於合群,積極為他人服務,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才能使個體更好地自立。這就是個人隻能在集體中才能得到自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