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需求方麵看,水資源使用量大,利用效率低,存在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我國是世界用水量最多的國家,1993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255億立方米,大約占全世界年取用量的12,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1.1倍。與此同時,我國水資源產出率卻很低,1995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效益隻相當於美國1990年的1/8、日本1989年的1/25。農業是我國的用水大頭,但1993年平均每立方米農業用水生產糧食僅0.87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在2公斤以上,我國每公斤糧食的耗水量是發達國家的2~3倍。工業和城市用水的效率也很低,目前我國萬元工業產值的耗水量一般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個別行業達45倍,城市人均耗水量也已接近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水資源危機已嚴重製約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據測算,我國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元。農業每年僅灌區缺水就達300億立方米,影響糧食產量數百億公斤。工業遭受的損失更大,每年減產約400億~500億元。目前全國600多個城市有400多個缺水,其中100多個嚴重缺水,日缺水量達1600萬立方米,影響4000萬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
由此可見,運用經濟手段,促進節水意識的形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已成為解決西北民族地區當前缺水問題的主要出路。
(2)水權市場是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要求運用市場機製調節水資源配置。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發展的體製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日益明顯地發揮基礎作用。目前,我國經濟市場化指數已經接近80,絕大部分資源分配已經引入市場機製。水資源的分配因其特殊性和複雜性,市場化進程相對較慢,但利用市場機製調節用水行為是實現可持續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水權市場必將在水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也隻有在市場經濟體製下,明晰水權、轉讓水權才是可能的。
利用水權市場進行水資源配置,優於“指令配置”:通過市場交換雙方利益同時增加,達到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市場交換具有動態性,能夠反映總水量和用水需求的變化,部分消除了指令分配各地區水量的不合理性;③為交易雙方創造了節水的激勵機製,供水方多用水要損失水權轉讓帶來的潛在收益,需水方多用水要付出購買水權的直接成本;④地區總用水量受到市場機製的強有力約束,有利於優化流域內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用水。2000年11月中國首例城市間水權交易———浙江省金華地區的東陽市與義烏市簽訂有償轉讓用水權協議和2001年6月漳河成功實現跨省有償調水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通過水權市場的重新配置,交易雙方的總取水量沒有增加,卻滿足了各自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水資源發揮的效益增加了。
建立水權市場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21世紀議程》是我國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指導性文件,突出了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思想,其中明確指出:不合理的資源定價方法導致了資源市場價格嚴重扭曲,表現為自然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以及資源需求的過度膨脹,我們的目標是在自然資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場機製,實行“使用者付費”經濟原則,以促進采取有益於環境的方式開發自然資源,利用經濟手段和市場刺激,使其成為法律手段的重要補充,確保政府在市場和價格政策扭曲中的調控作用。為此,必須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轉讓製度,研究、鼓勵和采用自然資源定價和資源開發技術。
由於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用水量和用水效率不同,同一地區、同一行業內部不同用戶的用水量和用水效率也不同,在沒有引入市場機製時,要判斷水對各個用水產的價值並把水分配給邊際價值最高用途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計劃部門不可能掌握消費者隨時變化的支付意願和廠商的生產成本,也不可能及時掌握各類用水的邊際價值並重新分配水資源。建立和發展水權市場,能夠在保證國家對水資源宏觀調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擴大水權的流轉範圍,在節水的基礎上促進水資源從低效益的用途向高效益的用途轉移,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水資源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