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環境保護製度創新的思路
1.西北民族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製度創新
(1)西北民族地區各省區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思路。水土流失是西北民族地區各省(區)麵臨的共同環境生態難題,以甘肅為例,甘肅省的黃河流域、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相當嚴重,是我國水土保持的重點地區之—。天水、定西、平涼、慶陽、臨夏、蘭州等六個地(州、市)位於黃土高原的黃河流域,氣候幹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方麵幹旱少雨,水資源短缺,供需錯位;另一方麵陡坡地多,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瘠薄。甘肅省的嘉陵江流域雖然水熱條件優越,動植物資源豐富,但植被破壞嚴重,泥石流、滑坡危害極大。
基於此,甘肅省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總體思路是: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綜合開發;堅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因地製宜,科學配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統籌兼顧,相得益彰。主要措施是:
第一,以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重建並重,以經濟發展為生態重建打好經濟基礎。甘肅省生態環境條件嚴酷,土地承載力低下,長期以來形成了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生產方式,陡坡耕種、草場過牧、森林濫伐,導致土地荒漠化。除了灌溉農區,廣大山塬旱區糧食產量低下,經濟收入微薄,農民生活困難。同時,長期以來山塬旱區農民主要依靠糧食生產謀生,生活能源主要依靠作物秸稈、樹枝與草皮,造成了對植被的嚴重破壞,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隨著人口的增長,貧困日益加劇,植被破壞也日益嚴重。若不能有效解決糧食短缺和經濟收入過低的問題,“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生產方式就難以扭轉,農民參加生態環境建設的積極性難以提高,仍然會陷入“邊治理邊破壞”和“先治理後破壞”的惡性循環之中。即使國家實行以工代賑,對糧食實行財政補貼,但由於涉及地區麵廣,貧困人口多,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漫長的生態環境建設難以長久維持下去。一旦糧食補貼降低或取消,返貧人口又會上升,新一輪生態環境破壞在所難免。因此,要打好生態重建這場持久戰,僅靠國家財政補貼來長期維持絕非易事。隻有大膽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顯著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才能減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第二,以生產和林果草發展並重,優先發展林果草。甘肅省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特別是幹旱少雨的山塬區,自然與生產經濟條件雖不利於糧食生產,但卻有利於發展經濟林果草生產。如隴東等半濕潤偏旱區是我國溫帶水果如蘋果、梨、棗等的優質高產區,適宜於發展果品生產,如果抓出成效,不但能顯著增加農民收入,還能提高林草覆蓋率。在半幹旱偏旱的隴中等農牧交錯與過渡地帶,應積極發展以苜蓿為主的人工牧草種植,建立草業生產基地,通過飼草生產,發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的養殖,經濟效益遠高於糧食生產,也有利於生態環境建設。
第三,水土流失治理應以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治理為輔。工程措施指采用工程方法顯著改變地形地貌,如坡麵修築梯田、溝道修築水壩等治理工程,可實現“水不下坡,土不出田,泥不出溝”,治理效果顯著,後效較長,但一般工程投資較高,大麵積實施難度大。生物措施是指通過種樹種草,利用植被攔截徑流,固結土體,促進降水就地攔蓄人滲,治理效果很好,投資少、見效快,易大麵積實施。因此,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角度考慮,水土流失治理仍應以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在工程治理難度低、投資少、治理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都十分顯著時,宜采用工程措施。切忌盲目追求形式主義,過分強調工程措施特別是大型工程的應用推廣。在采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時,必須考慮水土資源狀況,根據本地條件,選擇抗旱耐瘠、生長怏的適生樹種與草種,確定適宜的種植區域和密度,以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牧草產量。同時,盡可能選用經濟林草品種,如果樹、沙棘、苜蓿等,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經濟效益,實現水土流失治理的產業化經營,切實改變水土流失區貧困落後的麵貌,提高農民參與水土治理的積極性,促進水土流失治理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2)以產業化為導向,實現水土保持的可持續推進。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是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形式。經十多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又出現戶包治理小流域,特別是“四荒”資源拍賣的誕生,大大加快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進程,開創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麵,實現了從單純防護型治理向開發型治理的曆史性轉變。通過治理開發,重新配置小流域內的資源,實現了小流域內人口、經濟與環境、資源的協調持續發展。這些小流域經濟的迅速發展,已經或正在成為當地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為水保產業化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麵對市場經濟,我省水土保持要想長足發展,真正成為發展山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必須走產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培養自身造血能力,在滾動中發展壯大,通過保護、治理、開發環境資源,建立以生態經濟為主體的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等相結合的產業體係,實現水土保持的可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