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環境保護製度創新(4)(1 / 3)

清潔生產強調的是在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采取綜合的預防性的各種措施,盡可能地在源頭削減汙染物的產生。這樣既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又減少了對環境的危害,是對工業企業生產造成環境汙染包括水汙染問題的一種主動的、積極的管理思路。傳統的汙染控製,著重於對汙染物產生之後的處理處置,相對而言是一種被動式的管理方式。而單純的被動式的管理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日益嚴格的環境要求。清潔生產使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節能降耗,做到小投入,多產出,少排汙。從西北民族地區來說,國有企業、合資企業、集體企業同步發展,新老企業、大中小型企業並存,多層次產業共處,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的改變。其中,相當多的企業技術水平比較落後,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狀況依然存在,企業生產運營管理水平低,物料流失現象嚴重,既浪費了水資源,又增加水汙染。因此,全麵地推行清潔生產是緩解水汙染的一條切實可行的措施。從實踐來看,西北民族地區一些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工作,通過清潔生產審計,說明企業源頭治理的潛力很大,僅僅依靠加強管理和生產技術上的革新,就可使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0~50。事實證明,通過清潔生產削減汙染物的費用大大低於末端處理費用。因此,我們應在全省企業範圍內全麵開展清潔生產教育,企業領導人要接受清潔生產培訓,掌握清潔生產技術原則。政府應當在政策上鼓勵水汙染大戶企業優先推行清潔生產,在企業改造過程中加大技術投入,摒棄傳統落後的工藝,確立清潔生產的目標,如日能耗、日排放量、噸產品能耗、噸產品排放量、原料轉化率、綜合利用率等,建立統計製度,全麵提高生產管理水平。要廣泛開展全民宣傳教育活動,爭取企業各部門和廣大職工的支持,使清潔生產工作順利進行並取得更大的成效。

在宏觀經濟政策上,比如產業政策,要把節約水資源、無廢少廢技術和清潔生產作為甘肅省未來企業發展的指導原則,這意味著甘肅省需向節水型經濟的戰略方向轉移。在推行清潔生產的過程中,努力在調整工業結構方麵下工夫,堅持開放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無廢少廢的工業項目,促進全省在清潔生產技術、產品與設備等方麵的國際貿易與合作。首先,要把位於市區或水廠取水點附近的汙染型企業有計劃地遷移到工業區,便於廢水集中處理,或者通過改變產品結構降低廢水的排放量。對一些資源利用效益不高、經濟效益不好、環境效益差的產業、行業、企業堅決實施“關、停、並、轉”;對資源利用效益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效益亦有利的產業、行業、企業,堅決給予支持和扶植,鼓勵其發展;對資源利用效益高、經濟效益較好,但生產過程中排出一定汙染物的產業、行業、企業,則給予相應的環境治理投資,扶植其發展。其次,要通過調查研究與分析,製定相對完善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調整規劃,並向社會廣泛宣傳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調整的科學依據,使投資者、生產者、管理者取得共識,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實施產業結構性綜合治理,改善水汙染的嚴峻現狀。第三,在深化城市改革的同時,調整好工業布局,使產業結構合理化,有規劃地將汙染企業集中,使排廢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理。根據水質功能區和水質目標的要求,合理地布設排汙口,減輕汙染負荷,恢複水體自淨功能。最後,采用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物耗,最大限度地減少汙染物排放,這是清潔生產的實質性內容,也是其主要目的。工業企業要不斷加大技術和工藝改造力度,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在進行汙染末端治理的同時,逐步實施汙染的全過程控製策略,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從根本上消除廢水的排放。

(2)推行水汙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的專業化和企業化。近年來,國家、企業投入大量資金興建了一些水汙染治理設施,但作用和效益遠遠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麵是技術水平低,工藝質量差,而更主要的是傳統的設施運行管理方式不合理。實行水汙染治理社會化和市場化,將是加快水汙染治理步伐、促進水處理產業潛在市場向現實市場轉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國家環保總局《環境保護設施運營資質認可管理辦法(試行)》的實施,標誌著把環境保護引入社會化、市場化的開始。“環境保護設施運營”就是指專門從事環境保護設施運營或汙染治理業務的環保企業(服務方)接受排汙單位(委托方)的委托,進行環境保護設施專業化運營或汙染物的處理。環境保護設施運營實行社會化有償服務,服務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承擔委托責任,保證環境保護設施正常運行和汙染物達標排放。納入設施運營資質認可的環境保護設施包括生活汙水、工業廢水、除塵脫硫、有毒有害廢氣、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推行水汙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的專業化和企業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