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非正式製度指西北民族地區各民族在長期的水事活動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用水規則。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範、道德觀念、風俗習性、意識形態等因素。正式製度隻有在社會認可,即與非正式約束相容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沒有與正式製度相容匹配的水資源非正式製度,水資源正式製度創新實施的成本代價是很大的。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建立起來了包括環境立法在內的一係列法律製度,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應然的法在突然過程中並沒有達到所期望的效果,生態安全、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等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仍然很嚴重並有加劇的趨勢,這些都促使我國的法學家和社會學家陷入了反思,並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識:任何社會都是存在包含文化、習俗、宗教等非正式製度,非正式製度在社會的調控體係中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法製如何完善,離開了非正式製度的基礎,如果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產生矛盾和衝突,正式製度很容易被擱置甚至拋棄。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的調適與和諧。
一、西北民族地區非正式製度的一般分析和現狀考察
1.非正式製度概述
(1)非正式製度的概念。製度有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之分,一般認為正式製度,也稱正式約束,它是以某種明確的形式確定下來,並且被行為人所在的組織進行監督和強製力保證實施,它以國家統治階級的意誌為轉移,而不以社會普遍意誌為轉移。非正式製度,也被稱為非正規約束,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無意識的、漸進的演化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並構成世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包含價值信念、倫理規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因素。
曆史上來看,在正式製度設立以前,人們之間的關係主要是靠非正式製度來維持,即使在現代社會,正式製度也隻是占整個的社會製度的一部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空間仍然由非正式製度來約束。對於曆史悠久、相對封閉的地方,或者文化傳統源遠流長的國家,非正式製度對社會政治經濟的作用和影響越大。可以這樣說,在目前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非正式製度的重視,對於和諧社會的建成具有不言而喻的意義。
非正式製度有著不同於正式製度的獨立品格:(1)從實現機製來看,非正式製度主要靠內心的自省和自覺,一般沒有外來的直接強製約束機製;(2)從約束對象上來看,非正式製度一般是通過傳遞雙方的共同理解和信任在實踐中獲得的,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認的內化的知識,它表現為人們的自覺與自願,因而其約束的首先是人們的內心;(3)從表現形式來看,非正式製度規則大量的存在於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中,以輿論、習慣、風俗、潛規則等方式相互傳遞,代代傳承,其傳遞方式也往往是潛移默化的熏陶,而非是簡單的說教,一般沒有形成正式的文字;(4)從形成和演變的過程來看,非正式製度的形成需要教長的時間,甚至是長期的曆史的產物,其一旦形成,就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其變化和演進往往是緩慢的、漸進的。
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一方麵,二者是相互生成的關係。相當多的人認為,非正式製度往往是正式製度產生的根源,正式製度是非正式製度得到國家一致認可和官方表述的結果。一定的正式製度常常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非正式製度建立起來的。而一定的正式製度的確立,往往又通過其所獨有的國家強製力起到引導和規範非正式製度的作用,甚至移風易俗,進而逐漸形成新的非正式製度。另一方麵,二者又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正式製度作用的發揮離不開非正式製度的輔助作用,例如,法律的實施離不開道德的支持,而且法律本身就應該包含道德的因素,“缺德”的法律往往是短命的法律,甚至於非為法。同樣,由於非正式製度本身沒有強製機製,它的有效發揮,離不開正式製度的強有力的支持,正如中國古代所言,失禮入法,“禮”的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法的保障。因此,在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裏,必須充分重視這兩個製度的作於,而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