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無幕不成衙(1 / 3)

師爺,是明清時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請的幫助自己處理刑名、錢穀、文牘等事務的無官職的佐理人員。師爺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錢糧會計(財會)、文書案牘等方麵的專門知識和才能輔佐主官,稱為作幕、佐治或佐幕。

師爺又稱為幕友、幕賓、幕客、幕僚、館賓、賓師、西賓、西席、老夫子、幕府朋友等。其中幕友、幕賓、幕客的稱謂均見於法令文獻。師爺,是社會上對幕友的俗稱,也是最普通、最流行的一個稱謂。師爺還自稱庸書、庸筆。師爺班子,稱為幕府。聘請師爺的主官,稱為幕主。

師爺肇始於明代中晩期,興盛於清朝一代,沒落、衰亡於清末民初,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活躍了大約300年的時間。

一般認為,師爺發端於明朝中晩期,但這方麵的史料較少。清人平步青曾推測說:“幕友,不知始於何時,意者明末國初。”他認為師爺始於明末清初。明代中期哲學家王守仁說:“凡薦賢於朝,與自己用人又自不同。自己用人,權度在我,故雖小人而有才者亦可以器使。”當代明清史家鄭天挺認為,王守仁所說的自己用人,指的就是師爺性質的幕府人才。也就是說,在王守仁所處的時代,即明朝中期,已經有了師爺。當代台灣學者繆全吉硏究清代幕府製度多年,據他考證亦認為師爺發端於明朝中晚期。明代著名文人、書畫家徐渭,一般被認為是一位早期師爺。明代嘉靖年間,山陰秀才徐渭被浙閩總督兼浙江巡撫胡宗憲聘入幕府。據《明史·徐渭傳》記載,徐渭被聘時,是個很有名氣的秀才,入總督胡宗憲幕府後掌管“書記”,即負責起草文書奏牘等工作。他曾為胡宗憲起草過一份上嘉靖皇帝的奏表,嘉靖皇帝閱後大悅,從此嘉靖皇帝更加寵信胡宗憲,胡宗憲也更加倚重徐渭。從《明史》的這些記載看,徐渭以一介書生佐官辦事,掌理文牘,已具備了師爺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視為早期師爺。但是徐謂入幕這種情況在當時並不普遍,所以師爺在當時還處於發軔時期。鄭天挺在《清代的幕府》一文中曾提到明人張萱所著《西園聞見錄》中有“幕僚”二字,並認為此“幕僚”即師爺。張著原文略雲:“某州知府鄧繼曾,四川資縣人,鄧因語幕僚彥克……鄧言時嘉靖戊午年。”這位叫彥克的“幕僚”無疑是知府鄧繼曾的助手,但助手未必一定是師爺。因為“幕僚”有二義,既可能指師爺,也可能指協助主管官員辦公的輔佐官員。所以,此“幕僚”不宜坐實即師爺。但是也應看到,如果將這條材料提供的年代與徐渭入幕的年代結合起來看,即都在明嘉靖年間,那麼這條材料中的“幕僚”也有可能指的就是徐渭式的師爺。

清代是師爺的全盛時代。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總督、巡撫,下至知州、知縣,一般都要聘請若幹位師爺幫助自己處理政務。以州縣而論,清代全國共有1500多個州縣,絕大多數州縣都聘有師爺,每一州縣的師爺少則二、三人,多則十數人,合計全國州縣師爺不下萬人。如果再加上總督、巡撫、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等衙門中的師爺,數量就更可觀了。這是一支龐大的師爺隊伍。清代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諺語:“無幕不成衙”。“幕”指幕友,即師爺,“衙”即衙門,此處專指地方衙門。意思是說,一個衙門如果沒有師爺,也就不成其為衙門,也就是說,有衙門必定有師爺。清人李伯元所著小說《文明小史》第三〇回寫道:“什麼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穀老夫子。”“作幕”就是當師爺,刑名、錢穀老夫子是師爺中最重要的兩種。《文明小史》說的,實際也是“無幕不成衙”的意思。“無幕不成衙”,可謂是對清代師爺興盛景況的一種形象、概括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