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書海巡遊(8)(1 / 3)

一九五二年,我們和母親先去台灣,孟小冬先是一個人待在香港,直到一九六七年也到了台灣。孟小冬到台灣以後生活平淡,她自己租一個房子,獨住。她早年在北平時領養過一個孩子,關於她懷了梅蘭芳孩子的事是謠傳。孟小冬晚年過得不錯。她沒什麼經濟來源,就是靠我父親留給她的和她自己當年掙的錢過活,她對錢也沒有特別多的需求,就是希望有朋友每天到她那裏去,像我太太、二姐去她那裏打牌她就知足了。孟小冬對我們很親近,拿我們當自己兒女一樣。我們對她也很好。每天她家裏麵都有人,我母親天天去。

前幾年出的那一本《孟小冬傳》,講她有十大弟子,根本沒這回事。有幾個人經常到孟小冬家裏去聊天、說戲。她的個性是這樣的:她絕對不得罪人,所以你跑去問她“孟老師我唱得怎麼樣”,她的回答永遠都是“好”。孟小冬突然之間生病,一九七七年在台灣去世了。他們實際上都沒有拜過孟小冬,所以孟小冬去世後他們商量:我們在靈堂磕個頭就算了。那天很多人都來靈堂給孟小冬磕頭,都是弟子了?所以說所謂“十大弟子”其實是一個大笑話。

評彈藝人唐耿良的古為今用評彈藝人唐耿良的評話《三國》曾經風靡江南,在劇場演出時經常爆滿,在電台連播,千萬人守候在收音機旁。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門藝術的聽眾愈來愈少。唐耿良並不氣餒,他根據新時期觀眾的興趣,改變自己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從《別夢依稀——我的評彈生涯》(唐耿良著唐力行整理商務印書館出版)摘錄的片段,以饗讀者。

評話《三國》在“文革”剛一結束、傳統戲曲開放的初期,曾經受到聽眾的歡迎。

可惜好景不長,因為改革開放,社會進入轉型期,港台歌舞受到歡迎,傳統戲曲包括評彈受到冷落。書場關閉了一批,聽眾大量減少。評話《三國》的處境亦複如此,青年學員在滔滔商海前難以安下心來學習繼承傳統書目。我年過花甲又患有哮喘病,眼看《三國》這部書的處境每況愈下,有陸沉之虞,我憂心如焚,大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傷。

偶然從《參考消息》上讀到一條新聞:

日本掀起了《三國》熱。《三國演義》成了暢銷書;《三國》電視連續劇收視率很高,三國人物故事家喻戶曉。特別是日本的企業界利用三國故事發展他們的企業,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我讀後百思莫解,《三國》是一千七百年以前的故事,曹操沒有開過廠,孫權沒有經過商,劉備雖是織席履出身,也不過是農貿市場擺攤頭的個體戶,不可能有經營管理現代企業的經驗。為什麼日本企業界會掀起學習和應用《三國》的熱潮呢?

我在太湖大箕山療養院遇見了一位剛從日本考察回來的老友,就向他討教這個問題。他告訴我,日本企業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主要是用美國的泰勒製管理企業的。什麼叫泰勒製呢?泰勒用碼表精確測定生產每一部件的時間,把一個先進工人的操作時間作為定額,工人按這個定額完成生產的可獲得較高的工資和獎金,達不到定額的就要降工資扣獎金,迫使工人必須提高技術去完成定額。這樣生產上去了,工人卻緊張異常,連上廁所都要一路小跑,否則就完不成定額。泰勒製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卻造成了工人跟老板之間緊張的人際關係。工人不堪長期忍受高強度的勞動,鬧起了罷工,一罷工,兩敗俱傷。老板認識到泰勒製有不完善的方麵,企業生產靠的是人、財、物三要素,其中人的因素最重要,怎樣發揮人的積極因素?於是就向中國的傳統文化寶庫《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請教,從中發現很多有用的思想和智慧。日本社會工業研究所所長牛尾一郎撰文,建議企業家讀一讀《三國演義》,思考一下在三國中最窮困弱小的劉備為什麼能夠開創三分天下的局麵?他認為主要是因為劉備善於用人,得到了知識分子諸葛亮的幫助。企業家隻要像劉備一樣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就必然能夠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企業家們紛紛請大學教授、學者,到工廠講“三國用人”的故事,出版界也推出了一些相關的參考書,其中一本《三國用人故事》

兩年印刷了十六次,企業管理層幾乎人手一冊。他們學習“三國用人”的方法,研究工人深層次的思想,有針對性地調整人際關係,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增強工人的向心力、凝聚力,使企業提高了競爭力。老友笑著調侃說:“唐耿良你如果到日本去說《三國》,保險生意興隆,你可以發財啦,因為日元在升值呀!”

聽了老友的介紹,我不禁感慨萬分:

《三國演義》是中國的古典小說,而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卻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真是“牆裏開花牆外香”呀!我是《三國》的說書人,我應該為中國的企業家服務。一部《三國演義》有七十萬字,企業家們這麼忙,哪有工夫來讀小說?我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來編一段“三國用人”的評話,為改革開放盡一點力,也為改變評話《三國》受冷落的局麵,開辟一條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