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心法 技法 道場(1 / 3)

一、大局——兩個主義的角鬥場

未來三五年間,中國經濟文化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飯店業必行前瞻性模式調整,才堪應變。

毋庸諱言,中國飯店業發展至今,一線城市高端市場十之八九已被擁有百年曆史沉澱的“洋品牌”占據,二線城市也占半壁,眼下又在策劃精品、經濟型市場攻勢。對此,業界精英們發出“創建民族飯店品牌”的呼聲並付出了努力。但我對此不以為然,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實在有百害而無一益。或許其誌可嘉,但對尚在學徒階段、本應“學習,學習,再學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中國飯店業而言,不能因此而被蒙蔽雙眼,耽誤走路。畢竟在連鎖道路上我們剛剛起步,且限於經濟型市場,時機遠未成熟,所謂欲速則不達。再者說,隻盯著“民族品牌”也算不上什麼大誌向,打不進國際化空間也就沒有什麼真正是民族的。

那麼,未來中國,誰能與“洋品牌”抗衡呢?聊起這個問題,一位業界朋友說:隻有中國國有飯店(集團)。民營呢?當前還是補充力量。為什麼?他說:實際上,在這個角鬥場上博弈的不單是企事業單位,而是背後的主義(信仰),資本主義抑或共產主義。這是無形的。而我們能見的,隻有借它們鑄就的利益、人文、體係、工具。我深以為然。或許我們對身處的社會體製、政府機製有種種微言,但倘若失去這個力量,我們或將什麼都不是——除非它也沒了主義。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當然,太多人不認同我“利益背後的力量是主義(信仰)”的主張,而認為“主義背後的利益”才是根本。其實這兩者是分不開的,如一個車輪的軸心與外輪,人隻見輪子在飛轉,而不見篤定的軸心,試想倘軸心紊亂,輪子將何以堪?古人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亦有人“舍生取義”,透露了什麼信息?為主義(信仰,義)人可冒死且義不容辭,但為財隻能死,為食隻能亡。放眼世界,沒一家百年老店是沒有理念的。“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現在,為抓老鼠,貓撞翻了油瓶、毀壞了門窗、引發了大火、製造了垃圾。問題在哪兒?在隻見飛輪,不見軸心,故危矣!

基於對主義、信仰、服務精神的認識,我不揣淺薄,借這次講座機會,推出“同心圓體係”之“飯店心學”,並於此基礎上,以模式創新思想,對飯店、飯店集團、飯店連鎖發展作出規劃(探討),再由此延伸出管理體係、操作辦法、應用工具等。期望能對我們這個行業長遠的發展、飯店人的真正進步,有一個助力。

二、背景與緣起

我一向認為,飯店業沒太多理論,但總有新道道出現,讓人感受到全球生活最前沿的氣息。我因此喜歡這個行業。也是這次講“飯店連鎖心經”的大緣起。此外,這也是對自己學習、進步的一次促動,因為你的高度決定了你跟什麼人交流,我很擔心自己落後。

當下,世界經濟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但中國經濟環境更加錯綜複雜;網絡世界由Web1.0時代經Web2.0時代進入SNS平台時代,人們正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網絡打工者”;“iPad”一代、二代及“微博”等無線、“速活”工具大行其道,衝擊著人們的思維。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對飯店業務及其管理模式、資本模式、商業模式形成深刻影響,而其中大部分很隱蔽,或我們知之不詳,所以,有必要借這個機會互相提醒一下。

再者,飯店業發展走過30年之後,也出現了瓶頸:市場空前活躍,但產業“大而不強”;集團化而未連鎖化;學國際品牌飯店管理未得要領,自說自話;行業政策滯後;因行業性工資見底而令新一波“招工難”來襲;中國飯店總經理乃至職業經理人被企業家主流群體邊緣化傾向日顯,尤其是“老齡化”與“少子化”相伴而來,必然對就業、教育、產業等產生直接影響,很多觀念都在改變。“飯店業不是年輕人的事業”,“留人比招人更根本”,“與其跟招工難的大勢較勁,不如實施以省人加薪為目標的流程再造”。當然,凡“瓶頸”者一定在上邊,因此,也到了管理者思維方式重構的時節。

為什麼講思維方式重構?譬如,很多總經理都致力於通過飯店文化、理念提升來改善飯店品質、效益,但常常覺得吃力且效果不達。原因何在?在於理念、文化、飯店(硬件)三者的定位混淆——理念,是心靈與智慧的,所以應在“心法”層麵;文化,是技能與知識的,所以應在“技法”層麵;飯店,是工具與有形成果的,所以應在“道場”層麵。這裏,理念能管文化,文化能管飯店(硬件),就如我們的心能管腦,腦能管身一樣,亦如,種子能生樹,樹能結蘋果一樣。飯店(硬件)成敗在於文化,文化成敗在於理念。這個邏輯未建立,搞飯店文化就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借這次講座,我就試圖推動建立這樣一個“心法+技法+道場”的“三層次說”,來超越大家已經習慣的“軟件+硬件”(“技法+道場”)的“兩層次說”。

“三層次說”比“兩層次說”多什麼?多一層“心”。卻也正是這個“心”,使飯店運營有了靈魂。我謂思維方式重構,意義在此!換句話說,未來飯店業,沒心的人、飯店、集團、連鎖,看不高、看不到、走不長,也走不遠。不光行業,整個社會、國家都一樣,現在的最大問題已不是表麵那些亂相,而是背後的根根出了問題,就是人心壞了。而人心之所以變壞,則在於思維方式出了問題。當然,思維方式乃至文化習俗都是心的產物,但問題是後者一旦翅膀硬了,就會反過來左右、遮蔽心性,讓靈魂蒙塵,以至於人們隻知道有文化而不知有心,進而走向造作。就如我們隻看到光鮮的蘋果而沒人關注果樹,更沒人關注種子一樣。鑒於此,大家便忙著以搞心法為“務虛”,輕易地就放棄了一個個“無中生有”的乃至“救心救命”的“務本”機會。殊不知,忙者,心亡也,這樣忙下去,會忙到水無源、木無本,蘋果沒有種子,因為本源在心,在服務之心。心是種子。今天行業發展的諸多困惑與失利,莫不與此相關。一些飯店經理跟我說,入職一年覺得很有進步,二年還可學,三年就枯竭甚至吃老本、混日子了,隻好走人。什麼枯竭了?心嘛!通過這次講座,我希望能幫到這些人。

思維方式的調整將帶來行為的改變。過去政府績效評估使用“GDP數量排行法”。大家都往物質方向上走,結果資源浪費嚴重,老百姓生活是否幸福被忽視。現在做了調整,中國社科院在公布GDP數量的同時,也公布了“GDP質量排行”,廣州的數量優勢明顯,排在第1位,但質量卻落到了第6位,遠不如上海、北京。這種思維方式的再造,必將促進區域產業模式的調整,因為前者隻關注了“道場”建設,而後者則靠向了“以百姓之心為我心”的根本。

就此,我借星雲大師“有佛法就有辦法”的說法,提出“有心法就有技法”的總觀點,希望能把人們的思維拉回“務本”裏。我堅信,“心法”的培植將成為飯店、飯店業成長之最見功力,也最難被複製的“秘器”,也唯有據此而立的經理能“忍辱多力”,能令我們的飯店業“強勢與優雅”起來,亦能洞見國際飯店品牌的真諦,否則,頂多抓一些皮毛,最後一地雞毛,連個撣子都攢不起來。

還有人問如何看待當前“招工難”問題。依我的思維邏輯,這不是當前的問題,而是長年積累的必然,真正原因在管理人員長期不能與員工心心相應,譬如,一些人至今仍片麵認為,對員工好就是有好的薪資、待遇、吃住環境、職位,以為這就是一切,且認為“員工隻看這些”。實際上,不是“員工隻看這些”,而是我們自己隻看這些,進而無法提升自己。漸漸地,行業蓄水池就淺了,養不了真龍。員工在我們這裏得不到心智提升,隻好離開。顯見,行業不強,不是員工不強,而是行業領導者、飯店管理者不強。管理者不強亦不在於個性不強——有魄力的強人我見多了,但最後是“破力”。其實質是心不強。心不強則人不強,人不強則業不強,業不強則飯店產品不強——價格上不來、市場不濟、員工薪資上不來、行業吸引力降低,惡性循環,完蛋。所以,維新之道在於回到“以心為本”,與員工心心相應上。“相應”,就是一個公司或團隊的“同心圓體係”發揮作用。員工的心弦被撥動,產生

共鳴,然後,大家一起創造並享受這氛圍。我堅信,隻有這個心心相應的氛圍,能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人方能留得更久。當然,薪資、待遇、吃住環境、職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清楚,這個重要作用隻因它們是實現“心心相應”的工具,而非“心心相應”本身。換言之,隻有當它們成為心弦奏鳴曲的一部分時才能有力量。或有人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我更相信,真正發揮作用的是肯出“重賞”的主人公的氣魄及其所形成的境界。是這個“境界”造就了“勇夫”。

心心相應,就如老母雞抱窩時與蛋殼裏的小雞仔對話那樣,喔喔喔喔,神情篤定,趕都趕不走。這裏有什麼?有愛、信、無我、堅持、淡定,不為外部的任何評價、嘈雜、打擊、轟趕所動。我想,隻有“以心為本”的理念,才是這種篤定的原發動力!我們做到了嗎?倘做不到,“招工難”乃至很多問題就解決不了。

真做飯店業,不是蓋一家、幾家飯店,而是建一座城、一個行業、一個社會,更重要的是做一個“以服務為本”的宗教——以心為宗,即心法;出言為教,即技法。飯店心法由此而生。

為編寫講義,我開始了“白天走、看、講,晚上讀、寫、想”(原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語)的探索。“走”,為的是擴大接觸麵;“看”,是觀察、體驗;“講”,是提問題、交流;“讀”,是學習別人的經驗與思考;“寫”,是為了整理自己的思考;“想”,旨在突破與創新。

這次講座的內容都形成於此間,而核心集中在一個問題上:我們的飯店業能大,但在與國際連鎖飯店績效比較上卻無法示強,外有房價三成、五成乃至一倍、多倍的差異;內有職業經理人群體在學曆、經驗、素質上的分化,如,在華外資飯店每位管理人員管轄14位員工,而我們的均值則是7位(據浩華2010年報)……何以至此?根在哪裏?如何解脫?能否成就?

三、飯店市場大,飯店業規模也不小,但飯店不強

當然,我講這些隻是拋磚引玉,開個頭,大家一起探討。開什麼樣的頭?

有一家人在牆上開了3個洞,一個大的、一個中的、一個小的。因為他家裏養了3隻貓,他想大洞給大貓走,中洞給中貓走,小洞給小貓走。這個人是聰明還是愚蠢?說得對,隻要一個大洞就可以了!我想開一個這樣的“大洞”,開這樣一個探索的頭。

當今時代,飯店業“大”起來很容易。一者,很多人不缺錢又無處可投,就拿飯店業來練攤兒了。這股力量的市場性很強,但總體感覺比較分散,都想當老大,在區域市場上也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引導。二者,很多國有集團的飯店資產都大得嚇人,但又不甚可怕。部分企業拿市場的鏡子一照就現了外強中幹的原形,機製使然,所以須要重構。三者,職業經理人隊伍“龐大”,大學畢業半年就敢稱自己是職業經理人,讓業界對我們“離不開,靠不住”。很顯然,我們尚沒有建立一個適合職業經理人生長的機製——美國人一生在多家公司做一樣事,謂之職業經理人;日本人一生在一家公司做很多工種,沒有職業經理人;中國人一生在多家公司做多樣事情,算什麼呢?

中國飯店的市場之“大”尤其容易,有人說,隻要“一個黃金周兩億出遊者”就世界前茅了。到2010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已居世界第3位,成為拉動全球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因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業的大力投入,旅遊業競爭力已從4年前的全球第62位上升到第39位,且還有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空間。我覺得,對於一個擁有十三四億人口、經濟還在發展的國家來說,未來市場會更大。

但核心問題是飯店業市場大、飯店業規模大,不等於飯店業強,尤其不等於飯店的強勢與優雅。金融危機那幾年,我們會笑話老外的經營狀況不如我們,卻不清楚那是經營虧損還是資產虧損,是短期策略調整還是別的,眼界很局限。顯見,“大”不等於“強”。“強”是內在的、心靈的、本源的、體係的、品牌的,回報率較高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強”才是硬道理。“強”之後的“大”,叫“強大”,是真正的“大”,而“大”之後的“強”隻能是“小強”。小強,是周星馳手裏的那隻蟑螂(電影《唐伯虎點秋香》)。

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未來8年內難成世界飯店業強國。這是我的觀點,也許不對。何以故?因為我們30年來的路子一直是先“大”再“強”。這也沒錯,因為規模本身也是一種“勢”,且也適合我們的國情,就如羊戰勝狼的秘訣向來在其規模成長一樣。但“大”到今天仍“圖而未強”,就有問題了——除非我們有所改變。

2010年中國旅遊集團(包括飯店、旅行社、景區、娛樂、車船等多種業態)綜合收入,在20強中,最高的是港中旅集團,400餘億元,尚不及美國“萬豪國際飯店集團”一家。萬豪國際飯店集團的年收入是500億元,如果加上“萬豪地產”的1000億元,就更沒得比了。當然,我們的目標還不止於“大”、“強大”,更要“強勢”以至於“優雅”,所以,還有大段的路要走。

四、飯店背後各業公司的實況——都不強

其次,不強的問題不僅在飯店,整個中國的公司都不強。對此,我們也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別盲目樂觀,讓一葉障目,荒了自己的心。

最近一期《晉新資本》(Renaissance Capital)年報顯示:2010年,中國10%的年經濟增長的增加額為8910億美元,超過全球第16大經濟體荷蘭2010年的GDP,說明中國經濟崛起的規模和步伐讓人震驚,但同時也發現我們的公司統統沒跟上,除幾個特殊板塊外,大部分公司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同行,也落後於一些新興市場的企業。

在基本資源板塊,排名前50位的僅有4家中國公司——煤炭巨頭中國神華排名第6;中煤能源位列第43位;兗州煤業位列第46位;中鋁排名第49位。在消費品板塊,中國位於前50位的隻有生產白酒的茅台一家,且僅排在第48位。在服務業,中國擁有全球市值最大的航空公司——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但它的排名僅列第41位。沒有飯店業的影子。在金融板塊,中國的銀行占據了排名榜的前兩位,共有8家金融企業位列前50名。其中有4家位居前10位。在醫療和工業板塊,中國企業均榜上無名。石油天然氣板塊,中國石油位列第2位,僅次於埃克森美孚。上海股市泡沫期間,中國石油曾短暫超越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價值最高的企業,但目前埃克森美孚市值比中國石油高出近1000億美元。中國石化和中海油均位列前50位,但總計隻有3家企業上榜。在科技板塊,騰訊排名最高,位列第15位,百度排名第17位,而中興通訊的排名僅為第47位。在電信板塊,中國移動穩坐榜首,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都排在了前15位之內。中國聯通在上交所上市的名下企業中國聯合網絡通信也榜上有名。最後,在亟需電力的中國,僅有長江電力躋身電力企業的前50名。再說中國股市,目前仍由少數國企主導。即使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大型企業也集中於兩大板塊:國有資源企業和國有金融企業。至於在傳媒和科技板塊,隻有在紐約上市的百度和騰訊等一些私營企業,才真正地在與全球最佳企業展開了競爭。

承認我們不強,包括飯店業,然後“知恥而後勇”,是一件好事。所以,這次講座的關鍵詞是強大的“強”,目標是“強勢與優雅”。

五、飯店業背後的“真實民情”

再次,我還要說第三個困惑,即我們必須麵對與我們這個脆弱行業緊密相關的“真實民情”。有人說我們的央視新聞真有趣,總是分三段:第一段講我們國家領導人如何忙,第二段講我們老百姓生活如何好,第三段講外國如何亂。說明什麼?說明我們所知道的“不一定真實”或是“經過加工的”,因為“被格式化”了。

飯店,是一個麵對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市場)討生活的行業,所以,來自任何方向的、能影響我們生活的“風吹草動”,都能撼動我們。當然,還有更加深刻的“真實民情”,郎鹹平先生在《我們的日子為什麼這麼難》一書中披露了很多,我摘要說幾點——

第一,我們生活在全世界工資水準最低、勞動時間最長的國家。

1992年~2007年的15年間,我們的工資報酬占國家GDP的18%,2008年降到12%,現在是8%,比東南亞(均28%)、中東(均25%)還低很多;每小時人均工資0.8美元,泰國是1.96美元,我們是全球倒數第一,以至於“80後”說“三十難立、四十迷惑、五十聽天由命”。勞動時間之長,就更不用說了,於是,“勤勞”也成了一個貶義詞。這一點,很能解釋我們大部分人“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心理。每一個“黃金周”,我們都“焦躁”地決定,然後在旅遊中忍受“焦躁”,再帶著“焦躁”回到職場,等下一個“黃金周”還是在同樣的“焦躁”中,不能自拔。那麼,在旅遊路上或在飯店,我們思考什麼?

第二,物價貴,還在漲。

住房問題我不說了,說了也沒用,且說說天然氣之類大家都用得著的產品外的東西吧,如,奢侈品、電腦、運動鞋等,都比人家貴。寶馬Z4,在中國是58.9萬元人民幣,在美國折合20萬元人民幣;1982年看《少林寺》,票價0.8元,現在看《變形金剛》80元,25年翻100倍,而在美國隻折合人民幣54元;一項調查發現,在我國“80%的市民5年沒進過影院”。實際上,我們過的是一種“偽幸福生活”。剛剛收到一個短信段子:爺爺娶奶奶的時候用了半鬥米,爸爸娶媽媽的時候用了半頭豬,我娶老婆的時候用了半條命,兒子怎麼辦……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我們人均不足500元的旅遊消費,是怎樣算出來的。那麼,在旅遊路上或在飯店,我們能做什麼?不僅貴,而且還在漲,尤其是蔬菜、水果。受調查的20種類,1/3超4元,1元以下的蔬菜幾乎絕跡,以至於出現諸如“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瘋”、“辣翻天”、“菜奴”、“果奴”等自嘲。不少飯店員工食堂都“不加蔬菜”了。那麼,在旅遊路上或在飯店,我們吃什麼?在日常經營中,我們怎麼辦?

第三,食品、藥品、轉基因……不安全。

蘇丹紅、“毒奶”出了又出,野火燒不盡,還燒到雞蛋、伊利雪糕、朱古力夾心餅幹,之後又有毒大米、毒牙膏,不說了。隻說“地溝油”:國內每年消耗食用油2200萬噸,可煉270萬噸“地溝油”,總利潤達15億~20億元,其黃曲黴素之毒百倍於砒霜,且已形成完美產業鏈,估計“我們吃的東西裏麵約有1/10是‘地溝油’做的”。再說藥,2004年,藥監局受理10009種新藥報批,美國同期148種;2008年我國批準新藥165種、仿製藥1502種,美國24種;2009年,我國通過醫院銷售藥品金額達356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且每年以27%的速度上升,將超過美國。但盡管如此,中國人還是吃不起藥,64.3%的老百姓看不起病。也不知多少藥是假的,隻知道這個政府部門被抓的最多、被殺被關的人也最多。還有“轉基因”問題,最近,“金龍魚”的事情沸沸揚揚,讓中國人不知道該吃什麼,更有很多人認為我們正麵臨“種族滅絕之虞”。如果說在生活中我們已經有很多無奈,那麼,在旅遊路上或在飯店,我們怕什麼?

第四,除去拜金,年輕人沒有其他的出頭機會,教育有大問題。

社會上充斥了“快男”、“超女”、“剩男”、“剩女”、“拜金女”、“炫富女”、“犀利姐”、“豔照女”之類刺耳的稱號,顯示出一種“靈魂扭曲的拜金主義”傾向,“人們對金錢和物質的渴求與貪婪,呈現發展趨勢;“包養”之風從政府刮到學校;在“拜金”的同時,人們“笑貧”而“不笑娼”。“拜金主義”是否影響到了我國的旅遊政策呢?當然影響了。“黃金周”政策就是例子,本來壓縮了、分散了,現在又集中了,還是“拜金”戰勝了“旅遊文化”。2011年國慶的天安門有“百萬雄師”,故宮裏擠滿了數十萬人……環境如此,在旅遊路上或在飯店,我們圖的是什麼?尤其是80後、90後,將如何認識飯店,如何認識旅遊?我們的視野、事業、實業,在這條路上還能走多遠?怎能用一個“黃金周旅遊消費突破……”就掩蓋得了呢?再說與此相應的教育,有人說“大學再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我不以為過。在教育評估上,中國的教育水平比英國落後105年,比香港地區落後45年,比美國落後31年,但硬件上卻是最先進的。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乃至核心價值,本不是教授福利,更非有多少大樓、多大規模,而應是學生質量,即他們適應、立足、引領、創造社會價值的真才實學。但現在全變了。小學所學一到中學就沒用了,中學學的一上大學就沒用了,大學學的一到社會就沒用了。我們的產業結構需要1000位藍領製造人才、50位白領管理人才,而教育送來的卻是1000位白領、50位藍領,弄得學生們從入學那天起就不安寧:找校友、挖門子、名利場、官商俱樂部,實在不行就讀研“捱時間”、等機會,再來一個循環。由這裏,我們該怎樣認識我們的旅遊與飯店教育呢?

第五,我們處在周邊國家的“敵意包圍”中,國際旅遊環境岌岌可危。

美國已經確定中國沒有合作意願了,於是插手亞洲事務,繼續造就“第一影響力”,美日韓同盟更加強大;印度跟美國、俄羅斯拉得很近,並致力於在海洋上遏製所謂中國的擴張;日本本來與中國就有領土爭端,明爭暗鬥從來未斷,現在則更加強硬;以越南為首的東盟,也開始叫板中國,加上治安環境不好,令旅遊業雪上加霜;台灣也不爭氣,頻發自然災害,令旅遊安全沒有保障……更為嚴重的是,個別心懷叵測的人對我國的相關政策竭盡敵意、汙蔑,我們的外交形象“給人留下心胸狹窄、魯莽、蠻橫、自私、民族主義高漲、強勢的印象”。

這種情況下,旅遊與飯店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又對旅遊與飯店業的發展意味著什麼?

第六,我國當代文化的表現依然弱勢。

我覺得,這對旅遊乃至飯店業的發展,是尤其致命的。一是商業,如,“世界仿冒工程”的形象繼續“成長”,並已發展為“仿冒業”,雇傭數百萬工人、銷售人員、店員和網絡經營商。二是文化藝術,如,中國電視劇海外受冷落。現在,我們的產能已達每天35集,占世界第一,但去年,我們在海外的銷量隻有2000萬美元,且多集中在曆史劇、武打片上,而韓國早在2004年就已經7150萬美元了。現在,我們文化產品的國內銷售市場龐大,海外銷售隻占5%,最後,大多數文化傳播者受利益驅動,打道回府,窩裏鬥了。三是度假文化還是空白。我們尚不懂得“享受旅遊”,也幾乎沒有人來引導。在海邊上互相照相、拾貝殼、野餐,然後說,“走吧,不然就曬黑了”;導遊煩躁地揮著旗幟,大巴等在那裏,“像外國人那樣躺在沙灘上,做不到”,浪費時間,不如多看幾個景點以為爾後的談資;之後就是購物,導遊的生活就靠購物回傭了,“過去,字畫類80%、絲綢類60%、藥材類40%、玉石類10%,現在低多了”……所有這些,都值得深思。

六、飯店總經理們的危機

最後,還得看一看我們這些職業經理人、總經理們自身的處境。

我們這個行業正在發生巨大而深刻的“市場化轉型”。你和我都得跟上,否則,就麵臨著邊緣化甚至被淘汰的危險。而實際上,這些情況已經發生了,尤其對飯店總經理及其職業經理人群體來說。大家是否認識到了呢?

一次,一家飯店管理公司的拓展負責人跟我說,他們做業務推廣基本不找飯店總經理,而一定要找到業主,因為他們(總經理)“沒大用”,自己都不知道明天會在哪裏,所以,對我們關心的事不一定上心。再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業務最終需要老板支持、評估。所以,對老板的“洗腦”非常關鍵。管理公司拓展業務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把目標老板從他的行業“拖進”我們的行業,然後,大家看同一本“聖經”。

日前,針對太多的高星級飯店經理們認為“飯店是經驗型的行業”,甚至認為自己就是“店小二”的觀點,中國旅遊研究院戴斌院長表達了這樣的感慨:在資本意誌和商業規則的壓力下,中高星級飯店經理人群體已經遠離了產業話語權的中心。如果他們繼續沉湎於資本話語權缺位時代的美好感覺,繼續以所謂的從業經驗來應對市場、技術和人力資源的變革,那麼,傳統飯店經理人的產業地位持續邊緣化將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的實際情況是,一個以國民大眾的旅遊和旅行需求為基礎,以資本運作和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的新時代的到來,大批依靠現代商業智慧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的飯店企業家走上了前台,發出了更加符合現代商業理性的聲音。所以,飯店業要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企業家和經理人商業思想的成熟與傳播是必不可少的。投資企業的老板和職業經理人員並不一定就是企業家。我國飯店領域的企業家還是一種相對稀缺的資源。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要在更大範圍內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階層,必須從“立功”走向“立言”,進而上升到“立德”的層麵。就是說,在做生意的階段,在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你可以做技術理性的事情、做純粹功利的事情,可是,等到了做事業的階段,你就不能隻做功利的事情了:除了賺錢,企業家和經理人員還要思考“企業為什麼”這類抽象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在進步。當“旅遊住宿運營商”、“資本市場”、“商業模式”、“業態創新”、“移動互聯網”、“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等名詞越來越多地在業內會議上出現的時候,我們願意並有理由相信,這是中國飯店產業進步的標誌。在這裏,國際品牌飯店連鎖的服務和管理模式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中國飯店產業的未來,就是走歐美國家的飯店連鎖集團化之路,要融入進去。而要推動飯店產業真正融入國際主流的商業體係,則必須從基於主流價值觀的飯店產業思想的廣泛傳播做起。

我想,這一點很關鍵。不是市場狡猾,是我們無能!我們已經落後了。尤其讓人難過的是自己還不知道落後。我接觸過很多總經理,一些人讓我振奮,一些人的眼界、價值觀、知識麵則讓我難過。有一回在北京聽一位總經理津津樂道他們在國賓VIP接待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並以接待過某某領導人為榮。事後,我去實際體驗,並查閱了他們的網評,發現問題不少,生意一般。一般商務散客的評價不高,現場氛圍缺乏人文感等。原因何在?在於他身在飯店業而心不在。從飯店業規律上講,國賓接待是相對“簡單”的一項業務。我有經驗,從尼克鬆到胡錦濤、習近平,鄧小平時代及其之後曆屆政治局常委幾乎一個不落,我們都接待過。第一,人家在選擇飯店時已經考察了硬件條件,所以,保障度較高;第二,有前呼後擁的一班人馬來打點,所以,失誤率不高;第三,人家自己也有現場的維護者,並時時處處提點我們,所以,出錯可能性不大。有這麼多的前期投入,再出問題,就隻能說你是豬了。剩下的就是服務投入,甚至是不計血本的投入。試想一想,花大錢,大人力、大精力、大物力去換取一次接待、幾次接待或幾個人的滿意,或許有“政治意義”,有“上級滿意”,有“麵子”,也可能積累了“個人資本”、“個人滿足”,但作為飯店業總經理,你好意思講出口嗎?太不對稱:一般散客沒有那麼多保障,你也沒有為他們做到那些,而他們的持續產出遠遠高於VIP。背離這個本質去誇誇其談,豈不有失總經理應有的商業公平意識嗎?當然,我不是說VIP接待不重要,而是說服務品質整體水平要高,都高了,VIP接待才會水漲船高、水到渠成,以至於上善若水、自然而然,不失水準,否則就可能揠苗助長、掛一漏萬,結果可想而知。補充一句:靠接待吃飯的飯店不在此列。

老話說,“好過的年節,難過的日子”。VIP接待相當於“過年”,一般散客接待就是“過日子”,過年殺一口豬都不為過,但不能天天過年,所以真正的本事是過好平常的日子。我們做總經理,必須從“過日子”的角度來認識自己。我也常常對一些業主朋友說,考察飯店服務的水準,看總經理的業務能力,要看平常。現在,我已經開始討厭“店小二”這個說法了——在做飯店總經理的那一段時間裏我也這麼認為,但現在變了,因為本來就不是“店小二”,也不應該這樣認識,否則,這個行業強不起來。因此,我強烈地呼籲總經理們,要“跳出自己”——按知識、技能、溝通、規範、修養的五個環節改造自己,逆風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