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市場結構
我國廣播影視一直是作為事業來建設和管理,全國性廣播影視的總量、布局和結構由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地方廣播影視的建設由地方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這種廣播影視分級建設和開發的原則,由1997年《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確定。
對於播出平台,為了提高電視覆蓋率,1983年我國實行“四級辦台”政策,全國形成了中央、省、市、縣條塊分割的局麵。《廣播電視管理條例》明確規定,電台、電視台隻能由縣以上人民政府的廣播影視行政部門和教育部門設立,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立。所以,我國電台、電視台的結構是由政府的行政管理結構決定的。
對於傳輸網絡,《廣播電視管理條例》規定,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應當對全國廣播影視傳輸覆蓋網按照國家的統一標準實行統一規劃,並實行分級建設和開發。有線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設立和管理,同一行政區域隻能設立一個區域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有線電視站應當按照規劃與區域性有線電視傳輸覆蓋網聯網。1999年,《關於加強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建設管理的意見》明確規定,電信部門不得從事廣播電視業務,廣播電視部門不得從事通信業務。技術的發展引起了市場的變革,又推動了管理政策的改變;反過來,政策的改變又促進了新市場格局的建立,對技術發展又有影響。
《廣播電視管理條例》規定廣播電視節目由廣播電台、電視台和省級以上的廣播影視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節目製作經營單位製作,這說明電台、電視台是節目製作的主體。為繁榮和促進節目製作的發展,廣播影視部門又實行製播分離。調查結果顯示,電視台從社會製片公司購入的節目占到全台節目播出時長的相當比重。
超過90%的電視台都預計會采用更多的社會電視節目。這表明,目前電視台自身的內容生產能力無法滿足節目投放和播出的需要,因此絕大多數電視台都有拓展內容來源渠道的願望,這就為社會電視節目製作機構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7.產業
繼1978年對《人民日報》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之後,1979年財政部又在全國新聞單位推廣“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這一政策與媒體恢複廣告,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廣播影視業的兩大政策。
從廣播影視產業政策的發展脈絡來看,1988年,國家允許新聞媒體開展多種經營。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媒體具有“政治上層建築和經濟信息產業”雙重屬性。1998年,全國九屆人大一次會議明確提出“三年後大多數媒體要實行自收自支”。2000年,廣播影視總局製定有線和無線合並、中央和省兩級管理、組建廣播影視集團等一係列政策,形成了目前廣播影視係統的管理格局。2001年,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合下發《關於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幹意見》,正式允許係統外資本進入廣播影視領域。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大力發展包括廣播影視在內的文化產業。
應該說,在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的背景下,整個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政府出台一係列政策鼓勵傳媒從事業單位改製為企業,成為市場經營的主體。但是因為傳媒又具有“黨的喉舌”屬性,具有事業和產業雙重職能,所以在事業向企業轉製的過程中困難重重。中國要對產業進行扶植和促進,首先必須把事業和產業明確分開。就廣播影視來說,為了實現廣播影視的產業化運營,必須把可經營部分從事業中剝離出來,也就是網台分離、製播分離。網台分離就是要使網絡獨立出來成為可經營的主體,這個目標已經部分實現,許多網絡從事業性的網絡中心改製為企業性的網絡公司,有些還上市融資。內容製作領域實行製播分離,允許係統外資本進入,實現節目製作的多元化、社會化。
1999年,國家明確提出有線電視網台分開,有線電視網要進行產業化改造,並提出以省為單位組建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公司,將廣播影視傳輸網絡由過去的事業管理變為企業運作。這是一直走公益型道路的有線電視向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重大轉變。
1999年,《關於加強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建設管理的意見》規定,電信部門不得從事廣播電視業務,廣播電視部門不得從事通信業務。但是,廣播影視與電信的相互進入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為了實現網絡的規模化經營,為了應對電信網絡的競爭,廣播影視總局在有線網台分離後,大力推行網絡整合。有線電視網盡管和電視台分離,但從國家和省級兩級傳輸網到市、區、鎮、縣級分配網,出資主體仍然是各級政府,它的結構是與我國的行政體製相對應的,是條塊分割、有係無統的。2000年初,廣播影視總局提出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的方案,以省為單位組建公司,市、縣無條件進入。以資產為紐帶,采用股份製形式,以賬麵淨資產核資入股,存量不變,增量分成。目的是最終將有線電視網從中央、省、地、縣四級行政事業管理,變為中央和省兩級傳輸網絡公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