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形成原因 (5)(1 / 3)

然而,有人卻以自身經曆為依據駁斥了關於女性化教育是同性戀成因的觀點。例如,有一位這樣說:許多著述在論及gay的成因時,過份強調gay幼年時生於不健全的家庭,從小受不良的環境影響,諸如從小把男孩當作女孩撫養,少年時受別人的引導,生於單親家庭等等。我看了感到可笑,至少我不在此列!我生活在一個幸福之家,父母給了我無私的愛。我小時候的環境和別人並無二致,小時候父母也未把我當成女孩撫養。我小時候特別好動,上牆爬屋,上樹摸鳥,整天在外麵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另一位也說:我的家庭環境和別人沒有任何不同,我從小愛做男孩的遊戲;對父母感情都很好,沒有更喜歡誰;家庭很幸福,不是不健全家庭;所以我覺得我的性傾向是天生的。

第二節環境與經曆的影響 (3)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一些特殊經曆有可能對同性戀取向的形成產生潛在的影響。例如,有的同性戀者在年幼時曾受到過女性的虐待,因而在潛意識中埋藏下厭惡女性的印象。有一位同性戀者回憶道:小學時我參加了舞蹈班,學跳新疆舞,男女分開練習,老師教得很嚴。那個老師是一位40多歲的少數民族婦女,樣子長得很凶惡,滿臉橫肉,經常打我們屁股。我那時特別怕她。再如,有一位同性戀者家貧,在很小年紀就要做家務活,給他流下惡劣印象的是照顧臥病在床的祖母,他甚至不得不常常為她清洗陰部,造成他對女性身體的終身反感。

還有些調查對象認為家庭對他們的過份鍾愛是造成日後同性戀取向的原因。從問卷分析中發現,調查對象中排行最小的人比排行老大和排行居中的多。樣本中排行最小的人數是老大的三倍,是排行居中的人數的二倍。還有幾位倒不是獨子或排行最小,但卻是長到很大年齡才有了弟妹的。

一位調查對象是在小學三年級才有了弟弟的:弟弟個性強,好和父母頂嘴,我長這麼大沒和父母頂過嘴、紅過臉……我在家裏當了10年最小的孩子,這十年就注定了我一生內向離群的性格,注定我成為同性戀者。另一位說:我和弟弟相差12年,所以一直到12歲,不隻是父母溺愛我,一大家子人都把我當老兒子養。獨子或幼子的地位使他們受到了過份的溺愛。一位同性戀者說:從小父母十分溺愛我,要什麼都給。我1歲到4歲時,家裏為我雇了保姆,一個月17元的工錢,可那時我母親才掙15元一個月。有些少年因為相貌出眾而受到家人寵愛,滋長了一種過份顧影自憐的傾向。

一位同性戀者回憶道:小學二年級時,老師看我長得好看,讓我進舞蹈班學跳舞,從二年級到五年級。我一開始不喜歡跳舞,後來才喜歡上了。自從學了舞,從裝束上和一般人就不一樣了,沒有樸實勁了,也有了好美之心。記得那時候,我為了卷頭發在火邊烤攏子(北京俚語:梳子),三毛六一把的鋁攏子我烤壞了十幾把。上中學時為了買電夾子,我一個月不吃早點,省下錢買的。我那麼小就知道要打扮自己了。那年社會上剛剛恢複燙頭,我就把頭燙了。學校讓我把頭發剪了,否則開除,可我寧肯不上學也得燙頭。我還學了摘眉毛,專門學過化妝和著裝。最近我們見到他,他紋了眼線,雖然有些發福,仍然英俊。另一位同性戀者說:我的自我感覺是,我小時候特別招人喜歡。坐在公共汽車上,老有人逗我說話,說我長得好看。

一位年輕的同性戀者,大學生,這樣講到他兒時的經曆:我有著典型的同性戀者的經曆:小時候體弱多病,父親懦弱,母親持家。我母親當老師,對我抓得很嚴。記得上小學那時我家住平房,我媽隻準我在院裏玩,不讓我上外頭大街上去玩。我隻好在院裏和女孩一起跳皮筋。有一次我不聽話,上外麵和男孩玩‘砍包’,結果是被我媽拎著耳朵弄回家的,這件事我印象很深。我也有過受異性欺負的經曆:小學時我後麵的女同學總是把鉛筆末倒我脖子裏,她長得比我高,跑得比我快,我打不過她,也追不上她。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有人管我叫姑娘,我不願意但沒辦法,我不願為個外號跟人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