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新媒體的類型(2)(2 / 3)

在實際發展中,Podcasting逐漸成為一種互聯網上的傳播形態。人們隻需要一個麥克風、一個攝像頭、一台連接因特網的電腦和一個操作簡單的編輯軟件,就可以在播客網站或播客頻道申請自己的播客空間,發布音視頻節目,並且能夠通過RSS訂製自己需要的節目,使用電腦、手機、PDA、MP3、MP4等多種終端收聽收看。當前傳媒形態之間出現了明顯的交叉和融合的趨勢,從廣義的角度看,一些博客網站中的音頻博客和視頻博客也屬於播客,播客與網絡電台、網絡電視也有相當的融合。

3.維客

維客的原名為Wiki(也譯為維基),據說WikiWiki一詞來源於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原意為“快點快點”。它其實是一種新技術,一種超文本係統。這種超文本係統支持麵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也就是說,這是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而參與創作的人,也被稱為維客。

從寫作角度上來看,維客是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支持麵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必要幫助。進行維客寫作的每一個人既是閱讀者,同時又是書寫者;每個人都可在Web的基礎上,對共同主題的維客文本進行創建、擴展、探討,或瀏覽、更改別人寫的文本等,而且創建、更改、發布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

從技術角度看,Wiki是一種超文本係統,是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網頁的社會性軟件。Wiki包含一套能簡易創造、改變HTML網頁的係統,再加上一套記錄以及編目所有改變的係統,以提供還原改變的功能。利用Wiki係統構建的網站稱為Wiki網站,或稱為維基主頁;“客”隱含人的意思,所以使用Wiki的用戶稱之為維客(Wikier)。

從使用者角度看,Wiki是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係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絡管理係統。Wiki站點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或者探討。

在維客頁麵上,每個人都可瀏覽、創建、更改文本,係統可以對不同版本內容進行有效控製管理,所有的修改記錄都保存下來,不但可事後查驗,也能追蹤、回複至本來麵目。這也就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方便地對共同的主題進行寫作、修改、擴展或者探討。同一維客網站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維客係統為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

Wiki技術在新聞領域的運用,產生Wiki新聞,具有國際性、快速編輯、公開、中立、誌願和自由的特點,是一種群體協作創作,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參與式新聞。Wiki新聞的出現,使公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知情權,是對傳統新聞觀念的一種突破,而Wiki新聞並沒有能力替代新聞記者和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把關功能和社會影響仍然是巨大的。維客獨特的優勢還將成為網絡教育,特別是網絡學習的強有力的手段;同時,維客作為Internet時代重要的文化現象以及其內在的維客精神,也必將對網絡教育的學習方式乃至教育理念產生重要影響。

維客的概念始於1995年,當時在PUCC(Purdu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一個叫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這一概念。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得到不斷的發展,維客的概念也得到豐富和傳播,網上又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件係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維基百科(Wikipedia)。維基百科是一個國際性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與傳統百科全書不同的地方,它力圖通過大眾的參與,創作一個包含人類所有知識領域的百科全書。它還是一部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允許任何第三方不受限製地複製、修改及再發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