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瀕臨絕境的日本帝國主義,仍然企圖進行垂死掙紮。德國投降後,日本政府聲明:歐洲戰局的急劇變化,對日本的戰爭目的不會發生絲毫影響。決定集中主要戰鬥力量,進行“本土決戰”。
7月中旬,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舉行會議。7月26日,會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遭到日本拒絕。為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美國於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8月9日正當日本召開最高級戰爭指導會議,討論停戰問題時,美國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原子彈的強大殺傷力對日本當局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是促使日本向同盟國投降的重要因素之一。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動150萬大軍,兵分四路,從中國東北的東部、北部、西部和朝鮮北部,同時向日本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軍迅速攻占長春、沈陽、哈爾濱,共擊斃日軍8萬餘人,迫使日軍59萬人繳械投降,對加速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號召全國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實行廣泛的進攻,猛烈地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鬥爭。10日、11日,朱德總司令向全國各抗日根據地武裝部隊發布一至七號命令,命令人民軍隊分別向敵占城市及交通要道進軍,接受日軍投降,如遇敵軍抵抗,立即予以堅決消滅。
但是,蔣介石集團在美國支持下,企圖搶占抗戰勝利果實。11日,蔣介石連續發布三道命令:一是命令日偽軍“切實維持地方治安”;二是命令人民抗日武裝“就地駐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動”;三是命令國民政府軍“積極推進”,“勿稍鬆懈”。第二天,美國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對日本政府和中國戰區的日軍下令,隻能向中國國民政府及其軍隊投降,不得向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繳械。13日,朱德總司令致電蔣介石,明確表示:“你給我們的這個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違背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僅僅有利於日本侵略者和背叛祖國的漢奸們。”我們“堅決的拒絕這個命令”。
各根據地的抗日部隊,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展開了強大的反攻。冀熱遼部隊向平綏路東段、平漢路北段、津浦路北段反攻,解放了察哈爾,包圍了北平、天津、保定。晉綏部隊向同蒲路北段、平綏路西段進攻,解放了綏遠、山西的廣大國土。晉冀魯豫部隊向平漢路中段、隴海路中段進軍,收複了黃河沿岸的廣大國土。山東部隊向津浦路中段、膠濟路中段進軍,解放了山東108個縣中的100個縣。華東部隊向滬寧、滬杭甬、浙贛等路及津浦路南段、隴海路東段進攻。華南抗日遊擊縱隊向廣九、潮汕兩路進攻,也都取得了不少勝利。各路大軍從8月11日至10月10日兩個月中,經過激烈的戰鬥,共斃傷俘虜日偽軍23萬人,收複城市197座,光複國土3152萬平方華裏,解放人口18717萬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