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平津戰役(1 / 1)

當遼沈戰役剛結束,淮海戰役方酣之際,從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在華北地區發動一場重要的戰略決戰。戰前,華北戰場傅作義集團60萬兵力,擺在北平為中心的張家口、新保安、天津、塘沽,從西到東形成“一”字長蛇陣,在遼沈、淮海戰役震動之下,已成驚弓之鳥。

按中共中央部署,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總前委,領導這一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華北野戰軍2個兵團及東北野戰軍一部,將國民黨7個師、2個騎兵旅分別包圍於張家口、新保安兩地,采取“圍而不打”的方針。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進至平津之間,采取“隔而不圍”的方針。11月29日,東北軍攻打張家口,揭開平津戰役的序幕。並以“聲西掩東”的作戰方式,直到12月22日,東北野戰軍80萬全部入關準備完畢。

平津戰役第二階段,從12月22日至1949年1月15日,采取“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第一步,於12月22日攻克新保安;24日,解放張家口,解決包頭;第二步,於1949年1月14日,向堅固設防、拒不投降的天津之敵,展開攻堅戰,經29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宣告天津解放。第三階段,從1949年1月22日至31日,和平解放北平。北平守敵20萬人,處於90萬人民解放軍的包圍之下,完全陷入欲戰不能,欲逃無路的絕境。傅作義雖與我方已開始談判,但仍猶豫觀望。1月16日,平津前線司令部向傅作義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最後通牒。在此期間,北平地下黨亦進行有力地配合。由於中共和平政策的感召和兵臨城下形勢所迫,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1月31日,解放軍接管北平,北平實現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平津戰役曆時58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人。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歸綏、新鄉、安陽幾個孤立據點外,全部解放。使東北、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成為全國解放戰爭的戰略後方。9月15日,綏遠國民黨軍在董其武率領下,通電起義,接受改編。

據不完全統計,三大戰役,參戰的民工539萬人,出動的擔架10萬多副,大小車80多萬輛,支援糧食10億斤等。三大戰役曆時一共4個月19天,殲敵154萬人,國民黨賴以生存的軍事力量幾乎喪失殆盡,國民黨政府無法擺脫滅頂之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