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呼喚中國
2012年11月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同所有普通的中國老百姓一樣,我對此次大會的召開異常關注,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國家的執政黨將通過這次大會選出新一屆的中央領導集體,同時對國家下一階段的大政方針做出戰略部署,“中國崛起”的藍圖將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
同時,作為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我對這次大會的關注點又同普通人不一樣:在這次大會上,“科學發展觀”被當作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那麼,太陽能光伏應當如何擁抱這一戰略思想呢?
基於近20年的新能源領域的產業探索、企業實踐,聯係此次關係國家民族命運的大會精神,我的信心越來越堅定:在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在正在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大潮中,世界越來越需要中國,中國越來越需要光伏。
首先,石油進口依存度過高導致能源安全隱患重重,中國需要更安全的能源消費戰略結構。雖然從2012年開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國內生產總值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人均能耗水平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卻隻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換句話說,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是世界發達國家的3~6倍,甚至高於印度。
能源消費涉及兩方麵的問題:消費總量和利用水平。也就是說,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極高,而利用水平相對較低。退一步講,假設我們能夠提高利用水平,降低單位能耗,這個過程也需要較長時間。而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總體規模還會繼續擴大,社會生活水平還會不斷提高,能源消費總量還是會增加。國務院要求,到2015年,我國年能源消費總量要限製在40億噸標準煤。根據預測,2020年,我國的年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55億噸標準煤,2030年將達到75億噸標準煤。也就是說,能源消費總量逐步增加的趨勢是不可改變的。
要應對能源消費總量不斷增加的問題,隻有兩個解決方案:第一,繼續開采、購買現有的化石能源;第二,尋找可替代的清潔能源。
關於前者,國內的開采量遠遠不能滿足供應。2012年,中國的石油開采量在2億噸左右,而石油的年消費量卻達到5億噸,同年進口原油2.7億噸,石油消費的對外依存度為56%。
在過去的30年裏,我國因處於“搭安全便車”地位,可以通過美國主宰的安全能源通道和龐大的海外市場獲得來自中東的油氣供應。那麼,隨著美國發展本國的獨立能源(頁岩氣),調整中東戰略,不再把更多的財力、物力用於維護全球能源通道安全上,我國能源外部供應的風險將被放大。如果再考慮因海洋油氣開發而涉及的海疆主權和能源政治化因素,我國的能源外部供應環境麵臨的挑戰就更大。
可見,石油、天然氣等解決方案不夠安全,也即中國現有的能源戰略消費結構不夠安全。這就把中國推到了第二個解決方案—尋找替代能源。
其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出於減排壓力,轉向清潔能源也是必由之路。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2)》,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碳減排國。在2005~2010年的5年間,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9.1%,相當於節省6.3億噸標準煤,換算成碳排放就是15億噸!
不論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減排國,中國注定會成為能源革命的最大推動力。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打造低碳城市,中國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2010年,國家發改委指定5省8市作為低碳經濟與低碳產業發展試點;上海在國家的指導和世界自然基金的支持下,開始規劃建設“崇明低碳生態區”、“虹橋低碳商務區”和“臨港新城低碳發展示範區”等;陝西省推出了“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成立了國家級生態田園新城“西鹹新區”;湖北省利用低碳能源研究的優勢,提出“生態湖北”的口號,在大型企業大力推廣低碳技術;江蘇省積極打造“南京低碳示範城”和揚州“低碳產業城”……
顧名思義,低碳城市應以新能源開發、低碳技術創新、智能電網和電力等循環、有效利用為主。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因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新能源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共有、自助與分享,所以生產和決策的分散化會是此次工業革命的一大特色。這些特性決定了這次能源革命的推動者不可能是一個帶有霸權主義色彩的國家。
反思過去,化石能源時代的兩次工業革命的爆發都是因為走到了無法用和平手段、商業方法、技術方式解決國家難題的地步。然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可以讓億萬人彼此聯結、共存於能源互聯網的社會空間,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是自己所需能源的生產源泉,經濟真正實現自由發展,個性化生產成為可能……凡此種種都會削弱一個國家稱霸世界的基礎。
國家都有利己主義的一麵,正如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會側重煤炭能源的使用,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則會推崇以石油為基礎的經濟體係。美國之所以堅持以頁岩氣來實現能源獨立,不正是因為美國的頁岩氣儲量豐富且開采技術成熟嗎?
我認為,中國根本沒有繼續堅持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必要,中國一向崇尚世界和平,更重要的是,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結構必須調整與改革。那麼,還有什麼機會能比能源革命更合適?從曆史的軌跡來看,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會帶來一波產業革命,假使小範圍內的頁岩氣革命都可以給美國帶來複興製造業的機會,全球範圍的光伏革命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不僅僅是中國需要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也需要中國。從經濟總量、國際影響力、能源結構變革的急迫性等方麵看,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均不如中國。
在這一點上,裏夫金與我的看法不謀而合。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的中文版序言中,他講到對中國的看法:
如果說美國是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楷模,中國則有可能在21世紀擔當這一角色……
在今後的幾年中,中國需要就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做出重要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