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設想一下這樣一種未來場景:每個人都擁有一座自己的光伏電站,並且這些電站通過線路聯結成一個網絡。你的電站所發的電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可以通過網絡出售給他人,反之,如果你自己的電量不夠,也可以購買他人的富餘部分,甚至連價格也可以由你們自行協商。
這是不是像極了你已經非常熟悉的互聯網?是的,這就是未來的智能電網和分布式光伏電站。而這些電站可能在你的屋頂,也可能在你家的外牆或者防曬篷上,甚至有可能被你穿在身上。
這一切,並不是空想。
“一體化”方案
在世界太陽能發展史上,建築物和建築業始終是太陽能最好的盟友。太陽能的熱應用便是如此。如今,在許多住宅的屋頂上,都可以看到一排一排的太陽能熱水器,這已經成為了一道節能風景線。光伏產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2013)顯示,目前日本光伏建築一體化在太陽能發電中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80%。在德國,這一比重也達到了67%。而中國,在現有的光伏裝機容量當中,大型地麵電站仍占據主導地位。
從中國政府近期密集發布的一係列規劃、政策中不難看出,大力發展光伏建築一體化,應該也是中國落實新能源戰略的一個最重要的措施。
美國、歐洲都推行過“陽光屋頂計劃”。2009年3月,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中國政府也迅速推出了“太陽能屋頂計劃”,7月份又出台了“金太陽示範工程”。
過去人們常常說,光伏的希望不僅在西部,更在屋頂。但現在,可以把這句話再延伸一步:光伏的希望不僅在“屋頂”,更在建築物表麵。
隨著第二代和第三代光伏技術的發展,薄膜電池不僅可以用在屋頂上,而且可以用在建築物的各個表麵上,這就大大拓展了光電和建築結合的容量。建築物采光的麵積可以成倍地增加,而且操作方便。在高層建築比較多的城市,這一點尤其重要。
前麵已提到,目前我國建築麵積接近500億平方米,每年新增的建築麵積等於歐洲和美國的總和。到2020年,我國建築麵積將接近900億平方米,其中的廠房建築尤其便於為光伏所用。如果將其中10%的屋頂和15%的側立麵安裝上太陽能電池(10%的轉化率),全國就可裝機10億千瓦。
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已經把“發展分布式電站”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戰略地位。但我認為,在分布式電站當中,還有必要進一步把基於薄膜技術的光伏建築一體化單列出來,將其作為新能源革命的戰略性措施予以認真實施。
鳳凰落在梧桐樹上
光電好比鳳凰,建築物好比梧桐樹,光伏建築一體化就是“鳳凰落在梧桐樹上”。兩者結合可以帶來九大好處。
除了在沙漠和石漠化地區建設太陽能發電站外,薄膜電池的重要應用形式就是“光伏建築一體化”。
第一,為太陽能這種新能源的落地找到了最好的載體。煤炭、石油埋在地下,而太陽能來自天上。化石能源利用需要挖出來,太陽能利用則需要落下來。裝有光伏電池的建築物便是最理想的落腳點。
第二,光伏建築一體化不像新建一個電站那樣,需要投入建築費用。如果全國普及光伏建築一體化,那麼節省下來的建築費用將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除了節省新建費用外,電站還能給原有建築增值,這也是不可忽略的經濟效益。
第三,改善了電能供應和電能消費。實現光伏建築一體化,把各種建築物都變成光伏發電站,建立“自發自用,多餘上網”的分布式電源體係,改變現在的“集中發電,統一送電”的供電體係,可以使能源利用更便捷、更經濟。
漢能正與國內一些知名房地產開發商謀劃合作,興建光伏建築一體化的住房,這既可以提高房屋的附加值,又可以使住戶獲得投資收益,宏觀上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可謂一舉多得。甚至連網絡電商也開始瞄準這個市場。京東商城已經推出“零碳館2.0”,建築麵積40平方米,售價120萬。也就是說,這樣一種智能房間,每平方米售價為3萬元,在北京、上海、深圳這種房價較高的城市,人們還是能夠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