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茶文化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人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製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幹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製,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繪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徒,鄰裏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采製烹點的一係列變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年產的7500四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華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麵的經濟貿易發展。
茶功讚
茶葉做為世界性的飲料,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近年來茶葉消費量都在不斷增加。這是與茶葉本身的功能有關的,據科學家的研究和飲茶者的長期實踐證明,茶葉中含有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糖類、礦物質五大營養素,其中茶多酚、茶素、茶色素等又是都具有多種藥理效應,所以茶是一種多維低糖和多功能的價謙物美的保健飲料。
茶葉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幾點
1、醫藥上的功能
茶葉被發現就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個傳說是眾所周知的,從而證明茶有解毒的功能
《神農本草》雲;"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東漢神醫華佗在《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益意思。"《本草綱目》中更係統地總結了茶的藥理作用,書中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葉能降低血壓防治動脈粥樣化。據前蘇聯資料報導,曾對80名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結果有32名患者在用茶葉進行治療後五天內動脈搏血壓恢複正常,血液中膽固醇下降,茶葉的這種功能早已被古人發現《本草拾遺》中就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這也是茶葉的減肥作用。
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治療痢有奇效。據研究,茶多酚對大腸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的生長繁殖有抑製作用,把霍亂菌放在濃茶湯裏浸六分鍾以上,多數細菌就失去活動能力。茶葉還有明目功能。在古醫書和單方中記載很多。民間偏方中就有用茶水洗眼,醫治暴發火眼等。
2。茶的保健作用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動人們發現的。古代文獻《本草》《藥書》和《茶譜》等著作中都談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明目、益思、除煩、去膩、少臥輕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3茶是精神調節器解劑
我國唐寧以來文風大盛,許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為勞榮,諸如白居易、李白、杜甫、蘇東坡、陸遊、顏真卿、範仲淹、唐伯虎等都是文壇名流,也是品茶高手。他們通過品茶感受飲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為內容吟詩作作賦,留下了不少名詞不達意佳句。
人們運用審美力對茶之美進行了欣賞、品評、聯想,進入美的境地界中去,從而誘發靈感,文思如潮濕。正如酒壯英雄膽一樣,茶引學士文之謂也。茶文化是中華民族高潔,清雅風格的體現是,藝術生活的結晶。
茶葉的審評
一、紅、綠茶的品質審評
紅綠茶的審評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外形:茶葉的外形包括色澤在內,為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審評處形,即檢驗茶葉外形鬆緊、整碎、粗細、輕重、均勻程度及片、梗含量與色澤。
嫩度:茶葉的老嫩與品質有密切關係。凡茶身緊結重實,完整飽滿、芽頭多、有苗鋒的,均表示茶葉嫩、品質好;反之,枯散、碎斷輕飄、粗大者為老茶製成,品質次。
淨度:即正茶內含有梗、片末、樸及其它雜質的程度。
勻度:是指茶葉是否整齊一致,長短粗細相差甚少者為佳。
色澤:凡色澤調和、光滑明亮,油潤鮮豔的,通常稱為原料細嫩,或做工精良的產品,品質優,反之則次。
二、香氣:北方通稱"茶香"。茶葉經開水衝泡五分鍾後,傾出茶汁於審評碗內,嗅其香氣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氣為佳。而煙、餿、黴,老火等氣味,往往是由於製造處理不良或包裝貯藏不良所致。
三、滋味:北方通常稱"茶口"凡茶湯醇厚、鮮濃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湯苦澀,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湯軟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四、水色:也稱"湯色"。審評水色主要的區別品質的新鮮程度和鮮葉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綠茶要清碧濃鮮,紅茶要求紅豔而明亮。低級或變質的茶葉,則水色混濁而晦暗。
五、葉底:審評葉底主要是看它色澤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組織細密而柔軟的葉片愈多,表示茶葉嫩度愈高。葉質粗糙而硬薄則表示茶葉粗老及生長情況不良。色澤明亮而調和且質地一致,表示製茶技術處理良好。
茶葉的貯藏
茶葉貯藏的目的,是要保持茶葉固有的色香味形。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設法充分保持幹燥,盡量減少外界溫度、濕度的影響,避免與帶有異味的物品物接觸,還要使茶葉不受擠壓和撞擊,以保持其原形、本色、真味。
家居飲用的茶葉可放在雙層蓋的鐵皮罐中保存,置於幹燥的地方,不使與異味的的物品相混雜。
如需長期保存的茶葉,可采取熱水瓶貯藏法,即將茶葉裝入熱水瓶內,用白蠟封口,並裹以膠布。也可以裝入有雙層蓋的鐵罐中,盡量裝足,不留空隙。裝好後蓋好雙層蓋,蓋口縫要用膠布封緊。鐵皮罐外套上兩層塑料袋,封好袋口,放入冰箱的冷凍室。這樣可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茶葉的品質。
茶葉菜肴
中國菜肴世界聞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又一寶貴財富。
《呂氏春秋》中《素問髒器法時論》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藥食同源,藥補與食補的相互關係。
茶葉富有色香味形四大特點,能飲用,能調和滋味,增加色彩,又具有藥理成分,所以茶葉菜肴一般都具有雙重功效,既可增進食欲、解除饑餓,又能防治某些疾病和增強人體健康。
1、茶葉粥
用料:綠茶花1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綠茶茶煮成濃茶汁100毫升並去渣,粳米洗淨,加入茶汁、白糖及水400毫升,文火熬成稠粥。
食法:每日兩次。凡精神亢奮,不易入眠者,晚餐勿服。茶葉粥能適應急慢性痢疾、腸炎、急性腸胃炎、阿米巴痢疾、心髒病水腫、肺心病和過於疲勞等症,《保生集要》說:"茗粥,化痰消食,濃煎入粥。"
2、雞茶飯
用料:雞胸肉8小片,雞蛋1個,小麥粉100克,粳米飯、食鹽、幹紫菜絲、綠茶末等適量,酒20毫升。
製法:將雞胸肉縱切成絲,用刀背輕輕敲打,撒上精細食鹽和黃酒,放置4~5分鍾。雞蛋打入碗中,加冷水150毫升,調入小麥粉,迅速用力攪勻成蛋糊。雞肉絲蘸上蛋糊,在熱油中炸熟,撈出放在粳米飯上,撒以綠茶末、細鹽及幹紫菜絲即成。
食法:工餘假日服用雞茶飯,可增進食欲,有助於健康。
3、茶葉蛋
用料:雞蛋若幹,紅茶末、桂皮、茴香、八角、味精和紅醬油適量
製法:先將雞蛋(最好紅殼雞蛋)洗淨,用水煮熟,撈出後輕輕敲打,使蛋殼開裂而不碎。鍋中放入紅茶末、桂皮、八角、茴香、紅醬油和水,投入熟雞蛋,急火燒沸,然後文火煮半小時,加入味精即成。鹹淡程度可調節紅醬油加入量,也可加些食鹽。
食法:可作點心,也可上桌作菜肴,居家旅遊,男女老少皆宜。
4、龍井蝦仁
用料:新鮮活河蝦1000克(約250隻左右,大小均勻),龍井新茶(特級)1克或鮮茶葉(一芽二葉)約5克,雞蛋一個,味精確度2.5克,紹酒15克,精鹽3克,濕澱粉40克,熟豬油1000克(約耗75)。
製法:將蝦去殼擠出蝦肉,其方法是一手捏住蝦的頭部,一手捏住的蝦尾,將蝦頸部一擠,蝦仁即脫胎換骨脫殼而出。將蝦肉盛入小竹籮,用清水反複洗至蝦仁雪白,盛入碗內,放入精鹽和雞蛋清,用筷子輕輕攪拌至有粘性時加入濕澱粉,加味精,拌勻,靜置1個小時,使調料滲入蝦仁,待用。
將龍井茶用50毫升沸水衝泡,1分鍾後,棄茶湯30分毫升,茶葉及剩汁待用。鮮葉用法大致如此。
將炒鍋置中火上燒熱,滑鍋後下豬油,至四成熟時,倒入蝦仁,迅速用筷子劃散,待蝦仁呈玉白色,倒入漏勺瀝去豬油,暗蔥熗鍋(即用蔥炒油鍋,用時去蔥,留其蔥香而不見蔥),再將蝦仁倒入油鍋,迅速把茶葉及汁一同倒入,烹入紹灑,抖動幾下,出鍋裝盤,即成一盤蝦仁玉白、鮮嫩、茶葉碧綠、清香,色澤雅麗,風味獨特的龍井蝦仁。
食法:作佳肴食用。龍井蝦仁是受蘇東坡"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啟發,利用龍井茶"色綠、香鬱、味甘、形美"的四絕,與入時鮮活河蝦仁相配,創製的杭州名菜。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來華時,周恩來總理在杭州設宴招待,當侍者捧上天堂菜龍井蝦仁時,人們讚不絕口。
5、清蒸茶鯽魚
用料:活鯽魚500克一條,綠茶10克。
製法:活鯽魚去鱗、腸、鰓後洗淨,將綠茶塞入鯽魚腹內,置盤中上鍋清蒸,約40分鍾即可。
食法:不加食鹽每日1次。一個療程為3~5天。補虛損,止消渴,能治糖尿病煩渴、飲水不止,也適宜熱病。
6、龍井肉片湯
用料:豬腿肉150克,龍井茶1。5克,四川涪陵榨菜10克,鮮湯1000毫升,雞蛋1個,調料少量。
製法:將腿肉切成薄片,加紹酒、細鹽、味精、胡椒粉、蛋清和幹澱粉拌勻,置半小時待用。龍井茶用沸水衝泡,瀝去水分,再用開水100毫升衝泡,待用。榨菜切絲,待用。將腿肉片下開火鍋氽熟後撈出。鮮湯中加入調料,再加茶汁及茶葉,煮沸後加榨菜絲,最後倒入肉片即成。
食法:作為菜肴食用。
7、綠茶番茄湯
用法:綠茶1.0~1.5克,番茄50~150克。
製法:番茄洗淨,用開水燙後去皮、搗碎,和綠茶混合置於杯中,加開水平麵400毫升即成。
食法:本湯可作菜肴食用,也可日服三次。具有涼血正血、生津止渴之功效。適應眼底出血、高血壓、牙齦出血、陰虛口渴、食欲不振等症。
非茶之茶
人們習慣把當茶飲用的都稱為"茶"。市場上非茶之茶甚多,均不屬於茶葉的範疇,但它卻以保健茶或藥用茶的形態出現。例如羅布麻茶、人參茶、杜仲茶……這些"茶"與真正的CamelliaSinensis是完全不同的植物種屬,可以說沒有一點親緣關係。它們雖不是茶,但又不能稱為假茶,其真正的含義是把這些植物葉或莖葉加工成幹樣後當茶泡飲。因此,這些非茶製品在廣義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員"。
它們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具有保健作用的,故稱為"保健茶,"也叫藥茶,是以某些植物莖葉或花作主體,再與少量的茶葉或其他食物作調料配製而成,例如絞股蘭茶;另一類是當零食的消閑用的"點心茶,"例如青豆茶、鍋巴茶等。現對這些似茶非茶的製作方法與飲用,作一簡要的介紹。
絞股藍茶
絞股藍又名烏七葉膽,為葫蘆科絞股藍屬值物。它在世界上已被鑒別的有13種之多,中國有11種。生長在田間的絞股藍與烏斂梅(葡萄科),在植物形態上很相似。鮮絞股藍是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莖細長,有1~3米,橫斷麵呈五角形或多邊形,卷須生於葉腋,葉色墨綠,複葉,橢圓形小葉5~7瓣,有小葉柄,葉片皺縮,易破碎,邊緣有鋸齒,圓錐花序,長8~20厘米,果球狀小花,直徑5~6厘米,成熟後黑色,稍帶清香、微苦。
在民間,將絞股藍用於治療咳嗽、痰喘、慢性氣管炎、傳染性肝炎等疾病。1974年以來,日本學者從該植物中分離出50多種皂甙,其中4種與人參皂甙結構完全相同,11種完全相似。我國從1984年開始對絞股藍的分布、資源進行調查、開發等工作。國內外的研究一致表明,絞股藍具有抑製腫瘤細胞繁殖、搞疲研勞、保肝、抗胃潰瘍、調節脂質代謝等藥理作用。
在每年5~8月這段時間內是收割期,將莖葉一起割下後,如有帶泥土的,應洗淨晾幹,再用鍘刀切成5厘米左右段狀莖葉,按製烘青綠茶方法加工,經殺青、揉撚、解塊、烘幹或炒幹,即成為絞股藍茶的初製品,再精製整形,包製成袋泡茶形式。有的絞股藍茶中拚入20%左右的茉莉花茶,使其香味更加協調柔和。
它的茶莖葉中可能不含多酚氧化酶,所以不易發酵後製成紅茶型的絞股藍茶。
綠茶型的絞股藍天茶,帶有芬芳的清香,滋味和淡微苦,回味甘醇,湯色淡黃清澈。它素有南方人參之稱,故有的產名為"南參茶"。據有關資料報道,絞股藍茶確實具有滋補、安神的作用,對某些慢性病菌有輔助療效,常服用無副用,也不會成癮,是值得推薦的保健飲料。
杜仲茶
杜仲主產於陝西、貴州等省,近年來浙江也有引種。它是多年生喬木,從開車種到剝取杜仲皮一般需10年,采收皮時,先把樹砍倒再剝皮,樹的基部又發出新芽,經培育後成為新株。
杜仲皮和葉的主要成分,經分析含有相同的物質,葉的水浸出物約占幹物總量的40%,相當於茶葉的水浸出物總量,它含有綠原酸、桃葉珊瑚甙、鬆指醇二葡萄糖甙、維生素C等成分。
杜仲鮮葉呈綠色,葉子經揉撚後再放置數小時,色澤由綠逐浙變為豬肝色,證明它含水量有酚類物質。按綠茶製法,幹葉呈綠色;按紅茶做法,形成紅茶色澤,證明內含有多酚氧化酶。因此,杜仲葉可製成"紅茶型"和綠茶型"杜仲型。
經中外醫藥學家的研究,杜仲葉與皮具有同等的保健成分。據有關臨床試驗,杜仲茶具延緩衰老、健身、減肥的作用,對肝腎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腰膝酸痛、陽痿、尿頻等症有一定的療效。故被中外醫學界視為名貴的"滋補"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