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15)(2 / 3)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

[2]嚴書翰,胡振良:《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頁。

[3]王長江:《政黨現代化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頁。

[4]石本惠:《現代西方國家執政黨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經驗和啟示》,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2期,第28頁。

[5]胡連生:《論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西方社會的影響》,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6期,第61頁。

[6]梁建新:《穿越意識形態終結的幻想--西方意識形態終結論思潮評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頁。

[7]蘇國勳,張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衝突與共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

[8]周琪:《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8頁。

[9]鄭永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頁。

[10]孫英春:《麵向全球社會: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路徑》,《中國:軟實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頁。

[11]韓健鵬:《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安全的衝擊與應對》,學習與探索2006年4期,第22頁。

[12][古巴]菲德爾·卡斯特羅,王枚譯:《全球化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頁。

[13]楊立英:《全球化、網絡化境遇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頁。

[1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頁。

[15]農華西:《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體係建設》,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頁。

[16]林國標:《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視角》,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頁。

[17]王永貴:《論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目標指向及實現機製》,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1期,第72頁。

[18]李英田:《從利益入手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1期,第71頁。

1978年以來的中國蘇維埃運動研究

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黃小彤

【摘 要】1978年以來,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有關蘇維埃運動的研究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國蘇維埃運動的道路和方式、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條件和作用、中國蘇維埃運動的軍事鬥爭等繼續成為關注的問題,但看法更趨公允;中國蘇維埃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麵也成為人們研討的對象,有些甚至成為熱點,這是人們對現實問題的關懷在曆史研究中的投射。本文對此作一綜述,力求真實地反映1978年以來蘇維埃運動的研究狀況和趨勢。

【關鍵詞】1978年 中國 蘇維埃運動

一、對於中國蘇維埃運動道路和方式的評議

對於共產國際所扮演的角色和中國蘇維埃運動道路的探索,學者們基本上作了一分為二的剖析:中國蘇維埃運動的興起直接來源於共產國際的蘇維埃戰略,來源於斯大林套用俄國革命公式而提出的關於中國革命發展的“三階段”理論。中華蘇維埃運動的興起也正值中共黨內三次“左”傾路線的統治時期,使運動帶上了濃厚的“左”傾色彩。然而中華蘇維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抹煞的重要一頁。而且中國蘇維埃運動的實際活動從一開始就在糾正其理論上的偏差,為探索適合中國革命的道路積累了經驗。例如,唐誌宏等認為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與中共中央領導通過1927年11月政治局擴大會議興起的中華蘇維埃運動的第一次高潮是盲動的。實際上當時許多地區已經開始以進攻縣城,占領廣大農村為主要形式,“開始從局部上糾正盲動傾向”。1虞崇勝、王賢勝的結論似乎更具辨證性:中國蘇維埃運動雖然基本上是依據斯大林關於中國革命發展“三階段論”的框架和模式而興起的,但是在大革命失敗後的客觀曆史環境下,卻為中國共產黨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創造了前提條件。然而,正是由於蘇維埃運動模式的影響,又使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求經曆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遲滯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和發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