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認為: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決定》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件。《決定》也表明我黨形成了係統的一套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解析
1、構建和諧社會是順應曆史發展要求的重大戰略決策
“和諧”從現代漢語的字義上理解就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從哲學的角度理解則是指事物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社會和諧是社會係統中的各個子係統、各種要素處於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由各個子係統、各種要素的相互關係狀態體現出來。社會和諧主要表現為人際關係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發展和諧。因此,社會和諧事實上是一個曆史範疇。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社會和諧的具體體現也在變化發展,而社會和諧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同時,社會和諧也是人類不斷追求的目標。
自古以來,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不論哪個國家和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總會不斷出現各種新問題、新矛盾,而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過程就是追求和諧的過程,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探索各種製度以促進和保障社會的和諧。例如在19世紀晚期,美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從西半球崛起,但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巨大增長並未使社會與經濟變得穩定與和諧。相反卻造就了一個腐敗、無序與分裂的社會、一個弱內強食的無政府世界,重建社會和諧擺在了美國人麵前,隨後幾任美國總統推行了一係列進步主義運動,新政、福利國家建設,其卓有成效的改革使美國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市場競爭秩序與守法機製,社會也走向穩定與和諧。當然,每個國家的現實運動條件不盡相同,因而其發展過程也各有其特點,但就一般意義上的和諧社會而言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因此其它國家在追求社會和諧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借鑒。
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直在追求社會和諧,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沉痛的教訓。但社會要發展,社會要和諧是曆史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的趨勢,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人在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及時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這就意味著將從建立和完善各種製度著手以促進和保障社會和諧,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當然,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因此,我們的和諧社會既具有一般意義上的和諧社會的特征,同時也有自己的特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順應了當代發展的要求,也符合曆史發展的趨勢,更是中國走向更加文明進步的標誌。
2、總體布局戰略思想的豐富發展顯示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提高
胡錦濤總書記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學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麵發展。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明確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