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所著的《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在文學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價值。
司馬遷38歲時任太史令。42歲那年,漢武帝下令實行太初曆,司馬遷開始著手寫作《史記》。
司馬遷夜以繼日地寫作,幾年後,寫出了《史記》的部分手稿。司馬遷把它呈給武帝,武帝先是很高興,但翻了一下,就皺起了眉頭,接著便大發雷霆。因為司馬遷在書稿中毫不避諱地舉出了武帝的錯誤。
武帝的寵妃懿妃曾經想讓司馬遷為她寫賦,因遭拒絕而記恨司馬遷。這時她便趁機進讒言:“聽說司馬遷恃才自傲,自比聖人,根本不把陛下放在眼裏。”武帝聽了,更為生氣,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問罪司馬遷。
武帝將《史記》手稿交給大臣們傳閱,大家都不敢講話,隻有一位大臣因受懿妃的指使而極力慫恿武帝嚴懲司馬遷。老丞相跪地為司馬遷求情,禦史大夫也站在丞相一邊。武帝無奈之下,從輕發落,讓司馬遷修改《史記》。
司馬遷得知讓他修改《史記》,無比痛苦,肝腸寸斷,一怒之下要去辭官,並說:“不求苟活於世,但求無愧我心!”但是,這時他又想起了在父親靈前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遺願!”於是,他決定修改手稿,並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將武帝的過錯分散在諸多章節中,這樣就不易被發現了。
不久,漢軍北伐匈奴勝利而歸,武帝吩咐司馬遷將此事記入史書。司馬遷本來隻為衛青立傳,但是他經過調查,發現李廣威武無敵,戰功顯赫,卻含恨而死,決定也為他立傳。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馬遷:“你這樣做,隻怕又會引來禍端。”司馬遷一笑了之。
司馬遷正在寫《李廣傳》時,一個朋友來看他,就順手拿起剛寫出的部分手稿看起來。朋友發現,司馬遷寫李廣打仗退敵、脫險、射虎等,寫得神采飛揚,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李廣的讚揚和敬佩。但後麵又寫李廣心胸不寬,公報私仇。於是就問司馬遷:“你後麵這樣寫李廣,不會有損他的形象嗎?”司馬遷則說道:“我寫曆史,真實是第一條。不能以個人好惡而隱匿真相。”朋友連連點頭稱是。
《李廣傳》寫得文采華美,武帝看後非常滿意。但是懿妃又無事生非,指責史稿有蔑視朝廷之嫌。她說:“李廣如此勇猛善戰、戰功卓著卻未得封侯,而且在戰場上隻讓他起輔助作用,這不是批評朝廷用人不當嗎?還有他自刎而死,這不是說朝廷逼害忠良嗎?”武帝突然明白過來了,但是一言既出,又無法收回,隻好忍氣作罷。
事隔不久,朝廷得到消息:本朝大臣李陵兵敗被俘後投靠了匈奴。武帝一氣之下下令殺其全家。有一武將冒死求情,武帝盛怒,也將其斬首。於是,滿朝文武再沒有人敢為李陵說話。武帝還吩咐司馬遷將此事寫入史書,以警後世。
司馬遷四處尋訪,知李家世代忠良,一心為國,李陵投降匈奴也是為了救手下士兵的性命。司馬遷又找到李陵的舊部,得到了第一手的資料。於是,他心裏有了底,毅然決定要寫出真相,決不讓忠良之家蒙受不白之冤。
在他的朋友中,有人知道了這件事,就又提醒他,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千萬不可書生意氣,不然,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但司馬遷卻不改初衷。他大義凜然地說:“先父在世,曾諄諄教誨我,史須采實,著史須以事實為準,我也深知此理,所以,我又怎麼能違背父訓泯滅良知,不讓事實真相大白於天下呢?”
武帝看了司馬遷的手稿之後,臉色陰沉下來,下令將司馬遷投入大牢,定為死罪。老丞相得知司馬遷被抓,立即向武帝請罪,並要求與司馬遷同擔罪責。武帝無奈,隻好應允司馬遷可以用錢財或宮刑替代死罪。
老丞相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司馬遷,但司馬遷卻一臉的無奈:錢財——我家徒四壁,沒有錢財可抵罪;宮刑——士可殺不可辱,我無法接受!沒辦法,他就等著被處死。
這天晚上,司馬遷思前想後,久久不能入睡。天快亮時,他卻迷迷糊糊地睡著了,而且還做了一個夢,夢見了父親——父親言之諄諄:“忍辱方能負重!我輩著史,隻為傳真相於後世。你如此撒手而去,誰人能擔著史之重任?”司馬遷驚醒了,又陷入了沉思……
接下來,司馬遷接受了宮刑,忍辱負重,發憤寫作,終於完成了不朽的史學巨著——《史記》。
司馬遷堅持實事求是,以實錄精神寫《史記》,受到後人的廣泛稱頌。
言行導航
“著史須以事實為準”,“不能以個人好惡而隱匿真相”,為了堅持這一寫史原則,司馬遷忍辱負重,承受了一般人所難以忍受的恥辱和酷刑。司馬遷能堅持他的寫史原則,與其父嚴格教育和他以誠為本的高尚品德是分不開的。
正因如此,魯迅先生才對《史記》給予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度評價,這部巨著也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