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釋之(生卒不詳),字季,漢南陽郡堵陽(今河南方城縣)人,漢代名宦。張釋之是西漢文帝時南陽堵陽縣(今河南方城東)人,官任廷尉,掌管全國司法工作。
張釋之曾任謁者仆射,負責接待賓客,傳達政令,跟隨漢文帝出行。有一次,當他們巡遊到皇家動物園時,漢文帝很有興趣地觀看園中的老虎和其他動物。看完後,漢文帝就問主管動物園的官吏上林尉,園中飼養的動物有多少種類,每類有多少,牲畜繁殖、存活情況如何等等,一連問了十幾個有關的事項。負責此項工作的上林尉被問得張口結舌,一個問題也回答不了,隻好左顧右盼地期待有人出來為他解圍。正在焦急萬分之時,站在旁邊的管理虎圈的小吏嗇夫,立即上前回答漢文帝所提的問題。他是想在皇帝麵前表現自己,企圖得到皇帝的獎賞。
漢文帝聽了嗇夫的回答後,就對身邊的官員說:“上林尉作為皇宮動物園的主管官員,卻什麼都回答不出來,真是太不稱職了。”於是命令張釋之起草詔令,罷免原來的上林尉,並要提升嗇夫擔任上林尉的官職,全麵掌管皇家動物園的工作。
張釋之在皇帝問話時,一言未發,但對這個嗇夫在皇帝麵前誇誇其談,多方表現自己的作風已經很不滿意了。現在皇帝居然要他寫詔書罷免原來的上林尉,而由這個誇誇其談的嗇夫來接任,他認為不妥。
於是,張釋之就在腦子裏想如何才能使皇帝改變這個決定。經過一番深思,他上前問道:“陛下認為國家的開國功臣周勃是什麼樣的人呢?”漢文帝回答說:“他是德高望重的功臣長者。”張釋之又問:“那麼功臣張相如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漢文帝又回答說:“當然也是德才兼備的長者。”
張釋之接著皇帝的話說:“既然皇帝也認為周勃、張相如都是有德有才的治國能臣,可是這兩個人都曾在回答皇帝的提問時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尤其是周勃,皇上不久前還親自問他全國一年判案多少、錢財收支多少,他也沒回答出來,當時皇上卻並沒有罷他的官,還認為他是德高望重的長者能臣。但是現在上林尉沒回答出皇上的提問,而具體負責飼養動物的嗇夫回答出來了,就要免去上林尉而提拔嗇夫。要是這樣做的話,豈不是提倡人們都去向嗇夫學習,都在皇上或上級麵前伶牙俐齒、喋喋不休地顯示自己,以便得到嘉獎和提升嗎?皇上您知道,秦朝重用的就是一批舞文弄墨、耍嘴皮子的官吏,他們在任期間不去體察民情,對百姓的痛苦毫無仁愛同情之心,隻是挖空心思在官場上比誰有口才,以此向上升遷。結果,秦朝官吏不幹實事,搞得朝廷各職能部門是徒具空名而無其實。這樣一來,秦朝從上到下的官吏都把國家安危、百姓的命運置之不顧。由於秦朝都是這樣一批隻圖虛名而不幹實事的人掌握了國家大權,所以他們對秦始皇的過失不僅不諫阻,反而向朝廷隱瞞百姓的困苦和秦朝危亡的真情,從而加重了秦始皇的過失。這樣,才會在秦二世的時候發生陳勝、吳廣起義,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現在,陛下因為看到嗇夫口齒伶俐、善於對答就要破格提拔他。我擔心從今以後天下人都會爭相仿效。我認為看人不能隻重口辯之才,而不看重少說多幹或隻幹不說的務實精神。再說,下麵各地若知道這件事後,仿效起來就會如影之隨形,響之隨聲一樣快。所以朝廷辦任何一件事都要考慮到後果,什麼該辦,什麼不該辦,必須慎重啊!”
漢文帝聽了張釋之的一番話後,改變了自己原來草率的決定,收回了罷免上林尉和任命嗇夫的詔令,並真誠地對張釋之說:“還是你說得對啊。”
後來,張釋之被提拔為廷尉。有一次又隨漢文帝出行。正當皇帝的車駕人馬走到中渭橋時,突然從橋下竄出一個人,把皇帝的禦馬嚇得又叫又跳,漢文帝大怒,立即派侍從把那個人抓起來,交給廷尉張釋之去治罪。
張釋之不敢懈怠,回去後立刻對那個人進行審訊。經過詳細的審問後了解到,這個人原來是長安的一個鄉下百姓,今天進城走到中渭橋時,正趕上皇帝出行,下了清道戒嚴的命令,所以就急急忙忙躲到橋下。他在橋下等了好大一會兒,以為皇上的人馬已經過完了,就從橋下走了出來。剛出來就看到皇帝的禦車和儀仗隊伍正在橋上,嚇得慌慌張張地趕緊跑開,沒想到驚嚇了禦馬。
張釋之查明案情後,認為這個人是偶然過失,隻是違反了清道令,根據法律的規定,判處罰金後就把人放了,並將處理根據和結果稟報給漢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