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小的空間裏,氣氛一瞬間變得有些緊張。王琳顯然是對黃然然所說的事情沒有心理準備,天生的優越感和自尊心受到了挑釁,卻又不知道如何反擊。便轉過頭衝著熹微嚷道:“你們一直都有聯係?”氣急敗壞的口氣頗有想找個人問責的意思。熹微微笑著說:“你覺得呢?”然後微笑著離開,黃然然緊隨其後。
回到KTV包間,熹微拿起外套和包包和幾個相熟的同學招呼了一聲要走,其他人看見不樂意了,都嚷著不讓她離開,黃然然站出來替她解圍:“理解一下她吧,熹微現在是壓力與責任為一身啊。你們還是讓她回家吧,回家看她的經濟法天書吧!”眾人哈哈大笑,一陣起哄也就由著她走了。謝飛的目光一直追著她,像是想說什麼,熹微當做什麼都沒看見,轉身出了門。
華燈初上,點亮了城市的繁華喧囂。隨著熹微事業的拓展,每天活力無限的穿梭在各個辦公室之間,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還是花在與客戶合作的項目上。工作讓她變得越來越從容。而回想當時的初衷,沒有閱曆,徒有勇氣的熹微,隻是想做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的思路是對的,並沒有創業這樣的概念,更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有現在的成績。
當初熹微去上海實習的時候,老爸隻塞了幾千塊錢和一張機票給她。剩下的全是靠自己,這也是熹微第一次遠行,獨立生活。而謝飛最後還是選擇了出國,兩個人的感情因為距離少了激情,但也一直靠電話維持著。
初到上海,熹微在一家新興的傳媒公司實習,那時製播分離製剛剛在上海興起。熹微有的就是興奮和勇氣,少了些新人的緊張和壓力。以為可以重新開始新的人生了,遠離了爸媽的管教,更不用每天早晨六點半的校園裏跑操,更想著隨著距離慢慢的疏遠,謝飛會逐漸淡出她的世界,總之熹微設想了很多美好的畫麵。
然而理想往往豐滿,現實卻總是骨感:即使專業再對口,熹微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穿過一條街去幫前輩們買各種口味的咖啡,以及各種瑣碎的,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工作,常常是某個同事喊道:“熹微,幫我複印個報告。”或是“熹微,勞駕替我下樓去取下快遞好麼?”
時間一長,她覺得自己什麼都學不到,甚至打印資料的事情都不讓她幹,生怕熹微學到了什麼秘笈一樣。那段時間,若不是每天謝飛的越洋電話,熹微覺得自己心裏根本無法支撐。現實磨光了她所有的興奮和勇氣,然而謝飛一直安慰她,鼓勵她:“實習生的日子都不好過,更何況你是在上海實習呢,對你不好的都是女人吧?上海女人的自信是天生的,在他們眼裏你就是沒有見過世麵的內地人。”
“那我該怎麼辦呢”這是熹微第一次感覺到無助。
“堅持吧,在努力努力。多看看書,開會的時候認真記筆記,不,是會議記錄。遇見聽不懂的名詞記下了,記得去查。學新聞的要多看書,多跑步。有想法別說出來,做出來就行。”謝飛很有耐心。
熹微心不在焉的說了句:“我知道了!”掛了電話,熹微仔細的想了想謝飛說的話,覺得謝飛說的有道理。因為努力的人沒時間抱怨。
從此,熹微的背包裏總多了一本書,但都是專業類的書籍。同事看到了,便用上海人特有的語氣說:“看那個沒有用的哦!”那個“哦”音還特別長。熹微其實心裏也不知道有沒有用,二十出頭的她,還是少了些許的堅定。晚上和謝飛打電話,便向謝飛求助。謝飛哈哈大笑:“你小時候學了那麼多生字,長大常用的有幾個呢?不是沒用,是沒遇見而已。再說了中國人學英文幹嘛,按照那個女人的理論,不出國就沒用啊。你幹嘛理會別人,堅持你自己吧。”
那一刻,熹微突然間覺得謝飛還是蠻溫暖的,盡管有徐萌萌這個隱患的存在。但她知道,謝飛還是愛自己的。
熹微還是堅持每天看書,每天走路加跑步超過三公裏。路過街角的報刊亭,總會停下來,翻一翻雜誌,看一看報紙。遇見有贈品的雜誌,都會買一本給自己。無論什麼類型的雜誌熹微都會翻看,新聞學專業畢業的她覺得通過文字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無論是紙質傳媒還是電視傳媒總有共通的地方。除此以外,熹微會經常去上海交大的附近的小書店去看書。找個角落,蹲下來,隨意的翻看。剛開始,隻看目錄。因為熹微自幼就不愛看書,沒有耐心。但現在不一樣了,她要改變自己。於是她從看目錄開始,從隨意的翻看到有計劃的翻看,再到認真閱讀,差不多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人家說21天養成一種習慣對於熹微這種超級沒有耐性的人是不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