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與眼淚》的作者詹姆斯·埃爾金斯也認為,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的人們流下的是“思考之淚”,美德、哲學、寬容和感恩都可能成為哭的原因。眼淚反映出人的思想,表示沉思、祈禱,有時甚至是一種和上帝交流的方式。二十世紀留下的是反應受阻、頭腦簡單的哭泣。隻有當我們遇到悲傷時才會哭泣,似乎哭泣隻是源於悲哀。
哭泣已經失去了它的日常氛圍。人們遠離它,在一般人看來,眼淚代表著任性、女人氣和軟弱。在浪漫主義之後的兩百年裏,我們的內心已經萎縮。從社會學的角度講這真是一場災難。我們很快就會生活在一個沒有感情的社會:我們不再放聲大笑,不會放聲大哭,人們安靜地、科學地、乏味地活著。
在今天的藝術作品中,充盈著嘲諷,但激情之火已經消滅。人們不會為明顯是現代主義或者後現代主義的小說而哭,比如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人們也不會因為現代和後現代主義風格的電影而哭,比如羅伯一格裏耶、布努埃爾。
人們隻會因為浪漫主義風格的小說而哭泣,如果閱讀的並非經典之作,那麼哭泣的幾率會更高。大部分高票房的電影和暢銷小說所采用的思想、象征、敘述模式、甚至心理刻畫都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早期的浪漫主義。好萊塢的電影就是如此,甚至當我們知道電影極為無聊,極為幼稚、表情誇張做作、劇本粗製濫造的時候,就像巴甫洛夫的小狗一樣,即使我們不想哭,但還是身不由己,自然地有所反應。好萊塢的愛情大片,就適合讓普天下好哭族同哭一場。
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問,“誰來為眼淚撰寫曆史?”答案是我們每一個人。沒有哭泣就沒有生活。
帝王養生術
劉武
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多壽命不長。但也有一些皇帝能延年益壽,活得很久。這些長壽者有什麼秘方呢?盡管曆代皇帝的養生方法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我們也可從中得到一些借鑒。《讀者欣賞》刊登的《帝王養生術》一文,對此作了介紹,現摘登如下——乾隆:帝王之中的長壽冠軍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但他是個老壽星卻未必婦孺皆知。乾隆壽高八十九歲,是中國皇帝中的長壽冠軍。他經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享受了數代同堂的天倫之樂。乾隆一生養生有法,年近九十尚思路清晰,自號“十全老人”。
乾隆喜歡“旅遊”人所共知。他六下江南,三上五台,遊覽名川大山、古刹舊寺,不少城鄉留有他的足跡,杭州十景均由他禦筆題碑。通過這些活動,乾隆將自己置身於自然界的山林河湖之中。在這人與景了情操,開闊了心胸。
乾隆愛好廣泛,學識淵博。他愛讀書,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多才多藝的皇帝。他融為一體的境界中,他鍛煉了體魄,陶冶情趣甚廣,懂滿、蒙、維、藏、漢五種文字;他喜書法,字尊趙體,圓潤遒麗;他喜詩文,據傳他一生寫文一千三百多篇,作詩四萬餘首;他還喜歡聽戲、觀燈、看雜技、滑冰等。
乾隆的起居飲食很有規律。他早上約六點多起床,先洗漱後用膳。早餐後,處理政務,然後與大臣議事,午後遊覽。晚飯後,看書習字,作文賦詩,然後就寢。飲食多以新鮮蔬菜為主,少食肉類、野味,並且從不過飽。乾隆喜喝茶,對飲用水(禦用西山泉水)十分講究。他還效法祖父康熙,從不吸煙。
乾隆根據自身體會,總結了養生四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其中“十常”為: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麵常搓,足常摩,腹常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為: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漢武帝:養生重預防具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不僅是中國曆史上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也是西漢十四位皇帝中的長壽之君。西漢諸帝平均壽命還不足三十八歲,唯獨漢武帝活過了古稀之年。
在穿衣方麵,漢武帝總是隨著氣溫的變化不斷地適時更換各種衣服,做到涼時不至於挨凍,溫時不至於燥熱。
在飲食方麵,他崇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主張,堅持“九不吃”原則:腐敗的糧食不吃,腐爛的魚肉不吃,顏色難看的食物不吃,氣味難聞的食物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不到就餐時間不吃,肉類切割不得法不吃,醬醋調料調味不當不吃,市上食品未檢驗不吃。此外,他還強調對很想吃的食物也不能多吃。
在坐臥方麵,漢武帝亦學習孔子,做到“五不坐臥”,即風口處不坐臥,墳墓旁不坐臥,潮濕處不坐臥,惡臭處不坐臥,危險物旁不坐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