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1 / 3)

追完《鬼吹燈》,心原打算自己也寫一部盜墓的故事來著,但是實在提不起興趣,如果連自己都沒興趣,估計寫出來的東西也不會吸引人,遂放棄。

當時找到了一些盜墓的資料,覺得沒用上太可惜,就貼上來請大家當個資料看吧,手裏還有好多,但是太專業化了,心也懶得整理了.

--------------------------

過去的木杆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現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杆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改用螺紋鋼管,收起來隻半米上下,層層相套,可以隨意延長,行動是背在雙肩挎包裏。

利用“洛陽鏟”提土,根據不同土層的土質區別生土、擾亂土(五花土)、夯土,從而判斷墓葬年代、準確位置、布局等是盜墓者的基本技能,也是現代文博人員考古發掘和考古調查的基本功。“洛陽鏟”這一洛陽地區盜墓者發明的盜墓工具現在也已經成為考古專業工具之一。據說長沙的盜墓者還能夠依據隨葬銅器氧化導致的土質變化即所謂“銅路”準確地判定銅器所在位置。考古中利用這一經驗,可以有效地避免銅器的損傷。

盜墓者的技術中“看地形”非常玄妙。古代墓葬由於時間久遠以及當時墓葬,很多在外形上到現在已經無法辨識,和自然的平地、山丘、土坡混雜如一了。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高明的盜墓者在幾公裏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看地形”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旦判斷出是什麼時期的墓葬,墓室結構、陪葬品的擺放規律、主墓室中有什麼、耳室中有什麼等等,心裏基本就有數了。漢墓一般結構強度低,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裏其左肩部和右腳部。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有兩米多厚,非常堅固,盜墓者挖掘時一般選擇其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一般來說以磚石構建的明墓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隻有兩層磚,所以幾乎所有明墓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

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耳房一般用來放隨葬品)。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而有墓磚的漢墓並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則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青磚結構七橫七縱),非常堅固。明墓距地麵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漢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常規方法是不行的。漢墓、西周墓曆史久遠,標誌難尋,先期的考察很重要,確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確定年代),然後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放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幹,隻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斜著向下挖,直通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現代的盜墓團夥,其成員一般三到五人,各有各的分工。為避免引起別人注意,一般盜洞在地表的開口直徑不到一米,進入後在開口上放蓖子,即使是白天,不注意也不容易發現,偽裝的極為巧妙。更為絕的是沒有土排出來,十幾米深的洞打下去,地麵不見一堆土,神了!幾年前盜掘北京老山漢墓的那夥人,明顯是門外漢,挖出土來堆在地麵上,不被抓才怪呢!

盜墓者也各有專長和愛好,有的是專盜漢墓、先秦墓,有的專盜明清墓。專盜漢墓的給他做明墓他也挖不開;專盜明清墓的,你告訴他這裏有座漢墓,他根本找不到。對墓葬品,銅器和瓷器是基本大類,漢及先秦墓多出銅器,但出手難,風險大(不懂的人都一看就知道是文物);宋元明清墓葬多出瓷器、書畫,出手容易,風險小點,但一般價格高不了,倒幾次手後其真實價值才能得到反映。

國家組織的發掘不存在“違法”,因此工作細致,甚至用刷子幹活。方式上幾乎全是從墓頂打開進入的(地宮龐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