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古代民族(1 / 3)

華夏古代漢族的自稱。亦稱“夏”。據《說文》,“夏”意為“中國之人”。“中國”,指中原地區。古文獻中常以“夏”與“蠻夷”或“華”與“夷”對稱。相傳原居於陝西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打敗炎帝和其他部落後,在黃河流域形成統一的部落大聯盟,奠定了華夏族的基礎。黃、炎二帝被後人奉為華夏或漢族的始祖。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散布於黃河、長江流域的各民族,逐漸融合、同化到以夏、商、周為核心的華夏族中。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兼並戰爭,使華夏和其他各族接觸更為廣泛和頻繁。秦漢時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製封建國家。西漢武帝、宣帝後,漸稱漢族,沿用至今。《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孔穎達疏:“《釋詁》雲: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言華夏及四夷皆相率而充已,使奉天成命,欲其共伐紂也。”

夏見“華夏”。夷中國古代東方民族的統稱。亦稱“東夷”。夏、商、周時專指今山東、河南東部和淮河中下遊一帶的民族,包括隅夷、萊夷、淮夷、徐夷(又稱徐戎)、島夷、介夷、根牟夷、九夷。傳說舜、禹時代,夏、夷為同一個部落聯盟,其首領由兩族輪流擔任;製造八卦的太昊氏(或稱伏羲氏),發明曆法的少昊氏,以及射手後羿等,都是夷族中的著名人物。商代的蒲姑(今山東博興)、商奄(曲阜)等為夷族最早建立的政權,後為周所滅,由齊、魯兩國鎮撫。自此夷族勢力漸衰。春秋時有九夷之稱,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後分別為齊、魯等國吞滅,逐漸成為華夏族的一部分。春秋以後,夷亦用以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乃至外國人,多含輕侮之意。《禮記·王製》:“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史記·李斯列傳》:“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製鄢、郢。”司馬貞索引:“九夷,即屬楚之夷也。”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釋夷》:“黃帝既為黃河流域而驅逐炎裔,炎裔原在黃河流域東方者愈驅而東,為日後之東夷……東夷之區域,由青、齊而海嵎,而兗、徐。”

東夷見“夷”。戎我國古代對分布於今西北地區和山西、河南北部少數民族的泛稱。亦稱“西戎”。含輕侮意。殷、周有西戎、鬼戎。西戎部落眾多,從事遊牧,逐水草遷徙。後漸強盛,不斷東遷。至春秋時支係繁多,包括北戎、山戎、大戎、條戎、茅戎、犬戎、大荔、義渠、戎蠻、朐衍、伊洛戎、陸渾戎等。春秋末先後為秦、晉所並吞。一說戎在殷代為狁、戎、犬戎,後因遷徙而在“戎”前冠以地名或圖騰名以示區別。《禮記·王製》:“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後漢書·西羌傳》:“戎本無君長,夏後氏末及商周之際,或從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為藩服。春秋時,陸渾、蠻氏戎稱子。戰國世,大荔、義渠稱王。及其衰亡,餘種皆反舊為酋豪雲。”

西戎見“戎”。蠻中國古代對南方各民族的泛稱。亦稱“南蠻”。殷、周時分布於今長江中遊及其以南地區。秦漢以來,多在蠻前冠以地域名,如荊蠻、五溪蠻、武陵蠻等;亦有冠以酋長或圖騰名的,如廩君蠻、槃瓠(神犬)蠻等。一說今苗族(始見載於元明)亦為蠻之後裔。蠻亦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數民族,如蠻夷、蠻貊。含輕侮意。《禮記·王製》:“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史記·周本紀》:“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曆。”《後漢書·南蠻傳》:“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又:“衣裳斑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曼,號曰‘蠻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

南蠻見“蠻”。狄中國古代民族名。春秋前長期活動於黃河流域中、下遊及北部地區。公元前7世紀時分為赤狄、白狄、長狄三部,各有支係。赤狄包括東山皋落氏、留籲、潞氏、鐸辰、廧咎如、甲氏等;白狄包括鮮虞、肥、鼓等;長狄有鄋瞞等。春秋早期,華夏諸小邦不斷遭狄人進犯。後華夏力量漸強,狄先後為晉、齊所並。戰國後期,白狄支係鮮虞建立中山政權,經常與燕、趙交戰,終為所滅。秦漢以後,狄或北狄成為漢民族對北方各族的泛稱。一說,狄為匈奴之先。《禮記·王製》:“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唐杜佑《通典·邊防十》:“北狄以畜牧為業,隨逐水草。無文書,俗簡易,以言語為約束。然各有分地。射獵禽獸,食肉衣皮,習於攻戰,此天性也。”清顧棟高《春秋四裔表序》:“蓋春秋時戎狄之為中國患甚矣,而狄為最,諸狄之中,赤狄為最,赤狄諸種族潞氏為最。”

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戰國後期稱匈奴族為胡或北胡;對位於匈奴族東部的遊牧民族稱東胡;對位於匈奴西部的西域各族稱西胡。來自這些民族的物產,前亦多冠以“胡”字,如胡琴、胡桃、胡椒等。漢以後亦泛稱一切外國為胡。晉代的五胡指匈奴、鮮卑、羌、氐、羯。漢賈誼《過秦論》:“南取北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城南》:“獅子者,波斯國胡王所獻也。”唐王昌齡《從軍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越中國古代長江中下遊以南各族的統稱。亦稱“百越”。支係眾多,如春秋有於越,戰國有楊越,漢有甌越、閩越、南越、駱越,三國有山越。其俗披發文身,從事農耕、漁獵。亦以金屬冶煉、水上航行著稱。秦漢以後,部分同漢族融合,部分與今天的壯、黎、傣等族有淵源關係。《淮南子·齊俗訓》:“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筓,越人劗發,其於服一也。”《漢書·嚴助傳》:“越,方外之地,發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非強弗能服、威弗能製也……臣聞越非有城郭邑裏也,處谿穀之間,篁竹之中,習於水鬥,便於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而入其地,雖百不當其一。”《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傳記類二·百越先賢誌》:“南方之國越為大。自句踐六世孫無疆為楚所敗,諸子散處海上,其著者東越無諸,都東冶至漳泉,故閩越也;東海王搖,都於永嘉,故甌越也;自湘漓而南,故西越也;牂牁西下邕、雍、綏、建,故駱越也。統而名之,謂之百越。”

百越見“越”。三苗中國古代民族名。亦稱“有苗”、“苗”。為南蠻中較強大的一支。分布於長江中遊以南一帶。傳說曾跟堯、舜、禹發生過激烈戰爭。後遷至三危(今甘肅敦煌一帶),成為西羌的遠祖。或以為是今苗族的先民,實際上,今苗族乃秦漢至唐、宋時五溪蠻中一支的後代。《戰國策·魏策一》:“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淮南子·繆稱》:“禹執幹戚舞於兩階之間,而三苗服。”《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言於帝……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

有苗見“三苗”。苗見“三苗”。

東胡中國古代民族名。居匈奴(胡)以東,故名。原活動在商、西周的北部。春秋戰國以來,南與燕為鄰。後為燕所破,遷於今西遼河上遊老哈河、西喇木倫河流域。以畜牧業為主,兼營狩獵,和中原王朝往來密切。燕的都城(在令北京昌平)則是東胡族與中原各地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曾與鄰近的燕、趙及匈奴發生過戰爭。漢初為匈奴冒頓單於打敗,從此部落聯盟瓦解。後來的烏桓、鮮卑、吐穀渾、柔然、室韋、奚、契丹等民族皆為東胡之遺裔。《史記·匈奴列傳》:“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溪穀,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漢班固《封燕然山銘》:“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於、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俟王君長之群,驍騎十萬。”林惠祥《中國民族史·東胡係》:“其族除用東胡之名外,尚有稱為山戎、北戎者,曾與漢族爭鬥,山戎並曾建國號無終。”

靺鞨中國古代民族名。亦稱“勿吉”。源於肅慎。分布在鬆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遊,東至日本海。分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白山七部。有農業,種植粟、麥、穄;善養豬;亦從事狩獵。經常向漢王朝獻貢。各部發展不平衡。黑水部居最北麵,發展較慢,分十六部。唐玄宗時,就最大部落置黑水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其餘各部隸屬於都督府,稱為州,任命各部落首領為州刺史。五代時稱女真。粟末部居最南方,較先進。698年,粟末部聯合其他族在鬆花江以東烏蘇裏江流域,建立渤海政權。後不斷向唐王朝遣使朝貢,按唐製建立政治、經濟製度,使用漢文。926年為遼阿保機攻滅。部分遺民建立定安國,後亦並入遼。《魏書·勿吉傳》:“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其人勁悍,於東夷最強。言語獨異……其地下濕,築城穴居,屋形似塚,開口於上,以梯出入。其國無牛,有車馬,佃則偶耕,車則步推。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水氣鹹凝,鹽生樹上,亦有鹽池。多豬無羊。嚼米醞酒,飲能至醉。婦人則布裙,男子豬犬皮裘。初婚之夕,男就女家執女乳而罷,便以為定,乃為夫婦。俗以人溺洗手麵。頭插虎豹尾。善射獵,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鏃。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塚上作屋,不令雨濕;若秋冬,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舊唐書·北狄傳·靺鞨》:“〔靺鞨〕其國凡為數十部,各有酋帥,或附於高麗,或臣於突厥。而黑水靺鞨最處北方,尤稱勁健,每恃其勇,恒為鄰境之患。”

勿吉見“靺鞨”。

狁中國古代民族名。亦作“獫狁”、“葷允”、“獯(熏)鬻”等。相傳遠古時曾遭黃帝驅逐。殷周之際遊牧於今陝西、甘肅北境及寧夏、內蒙西部。西周初其勢漸強,成為周王朝一大威脅。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抵禦,並在朔方建築城堡。春秋時被稱為戎或狄。一說,狁為秦漢時匈奴的先民。《詩·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啟居,狁之故……豈不日戒?狁孔棘。”《淮南子·齊俗訓》:“故四夷之禮不同,皆尊其主而愛其親,敬其兄;獫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嚴其上。”《漢書·霍去病傳》:“票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單於章渠。”顏師古注引服虔曰:“〔葷允〕堯時曰熏鬻,周曰獫允,秦曰匈奴。”《三國誌·蜀誌·馬超傳》:“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於氐、羌率服,獯鬻慕義。”

獫狁見“狁”。葷允見“狁”。獯鬻見“狁”。

肅慎中國古代民族名。商、周時分布於我國的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從事狩獵,擅長射弋。以產弓矢、貂皮著名。曾向商、周進貢弓矢,周滅商後臣服於周,與中原地區來往頻繁。後世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皆與肅慎有淵源關係。《左傳·昭公九年》:“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後漢書·東夷傳》:“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有五穀、麻布,出赤玉、好貂。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處於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其人臭穢不絜(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北史·勿吉傳》:“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肅慎氏也。”

匈奴中國古代民族名。亦稱“胡”。戰國時活動於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之際各部統一,勢力強盛,建立起奴隸製軍事政權,始稱匈奴。漢初,不斷南下騷擾,武帝時重創之。後呼韓邪單於附漢,使漢與匈奴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東漢初分裂為兩部,南下附漢的稱為南匈奴,西晉時曾先後建立趙、夏、北涼等國;留居漠北的稱北匈奴,漢和帝時被東漢和南匈奴擊敗,部分西遷,餘下者後成為鮮卑族的一部分。《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晉書·四夷傳》:“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世世自相君臣,不稟中國正朔。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

烏桓亦作“烏丸”。中國古代民族名。東胡之一。秦代末年,東胡遭匈奴擊破,部分遷往烏桓山(今遼河上遊昭烏達盟阿魯克爾沁旗附近),因以為名。臣服匈奴。漢武帝擊敗匈奴後附漢,內遷,受漢護烏桓校尉統轄。改遊牧為農耕。東漢末,曹操大敗烏桓,得降眾二十餘萬,連同大批歸附者一起,遷居中原。從此同化於漢族,改為桓姓。留居東北部分很快為鮮卑征服。《後漢書·烏桓傳》:“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貴少而賤老,其性悍塞。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以母有族類,父兄無相仇報故也。有勇健能理決鬥訟者,推為大人,無世業相繼。邑落各有小帥,數百千落自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氏姓無常,以大人健者名字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營產,不相徭役。其嫁娶則先略(搶)女通情,或半歲百日,然後送牛馬羊畜,以為聘幣。婿隨妻還家,妻家無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為妻家仆役,一二年間,妻家乃厚遣送女,居處財物一皆為辦。其俗妻後母,報寡嫂,死則歸其故夫。計謀從用婦人,唯鬥戰之事乃自決之。俗貴兵死,斂屍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則歌舞相送。”《舊唐書·北狄傳·室韋》:“烏羅護之東北二百餘裏,那河之北,有古烏丸之遺人,今亦自稱烏丸國。”參見“東胡”。

烏丸見“烏桓”。

柔然中國古代民族名。亦稱“蠕蠕”。源於東胡。初屬拓跋部。曾遊牧於今鄂爾渾河和土拉河流域,後進居陰山一帶。5世紀初,首領社侖迫於北魏,遠遷漠北,合並鄰近各部,組成聯盟,自稱丘豆伐可汗。創立軍事編製,規定軍功獎懲之法。與北魏、南朝經濟文化往來密切。後因內部分裂而漸趨衰微,6世紀中葉並入突厥。北魏時亦稱共所建地方政權為柔然。《魏書·蠕蠕傳》:“蠕蠕,東胡之苗裔也,姓鬱久閭氏……自號柔然,而役屬於國。後世祖(魏太武帝)以其無知,狀類於蟲,故改其號為蠕蠕……後盡為社所並。號為強盛。隨水草畜牧,其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其常所會庭則敦煌、張掖之北。小國皆苦其寇抄,羈縻附之,於是自號丘豆伐可汗。‘丘豆伐’猶魏言駕馭開張也,‘可汗’猶魏言皇帝也。”林惠祥《中國民族史·東胡係·柔然》:“柔然又名蠕蠕,其首領原屬鮮卑係,其部民則為高車突厥,所占地南鄰於魏,北越沙漠,東抵朝鮮,西及焉耆,蓋即古匈奴故地。屢與魏戰,為魏所敗,柔然遂降魏,魏衰又獨立。柔然立國約二百年。最後其屬部突厥起而反抗,高車亦叛,柔然末主率千餘落逃奔關中,周主從突厥之請,縛斬其主以下三千餘人,柔然遂亡。”

蠕蠕見“柔然”。

鐵勒中國古代民族名。亦稱“敕勒”。因所用車輪高大,又稱高車。源於漢代的丁零。魏晉南北胡時期,遊牧於東至貝加爾湖畔,西至土拉河以西、阿爾泰山及塔爾巴哈台一帶的廣大地區。以馬、牛、羊、駱駝為主,生產繁茂興盛。部分遷居漠南的鐵勒族逐漸學會農耕。5世紀中葉歸屬北魏。弓箭、貂皮為其朝貢的特產。突厥興起後,分屬東、西突厥。散處漠北者有十五部,以薛延陀與回紇為最強。唐代於東部鐵勒分設都督府、州,隸燕然都護府。《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史·鐵勒傳》:“鐵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種類最多,自西海之東,依山據穀,往往不絕……雖姓氏各別,總謂為鐵勒。並無君長,分屬東西兩突厥。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於騎射,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近西邊者,頗為藝植,多牛而少馬。其俗大抵與突厥同。唯丈夫婚畢,便就妻家,待產乳男女,然後歸舍;死者埋殯之:此其異也。”《舊唐書·北狄傳·鐵勒》:“鐵勒諸姓、回紇胡祿俟利發等,總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收其瀚海,盡入提封;解其辮發,並垂冠帶。”

敕勒見“鐵勒”。

突厥中國古代民族名。為鐵勒族諸部之一。公元5世紀前,已居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之北,葉尼塞河上遊一帶,從事畜牧業。後為柔然族征服,被迫由高昌(今吐魯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遷往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麓。或說金山形似兜鍪(古代戰盔),俗稱“突厥”,故名。後在西魏的支持下攻滅柔然,建立了以鄂爾渾河流域為中心的奴隸製突厥地方政權,史稱突厥汗國。其疆域東起遼海(今遼河上遊),西達西海(今裏海),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貝加爾湖。又創立文字,製定刑法、官製。隋代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兩突厥皆因擾唐而為所滅,唐於其地置都護府以轄治之。《周書·異域傳下》:“突厥者,蓋匈奴之別種,姓阿史那氏。居金山之陽,為茹茹(柔然)鐵工。其俗被發左衽,穹廬氈帳,隨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務。賤老貴壯……無禮義,猶古之匈奴也。”清洪鈞《元史譯文證補·西域古地考一·突厥回紇》:“匈奴之後,突厥最盛。突厥既滅,回紇乃興……而突厥之稱,乃獨流傳於西土,曰突而克,亟讀之即突厥;曰突克蠻,猶言突厥同類。今法人稱土而其(土耳其)國音如突而克月,稱其人類曰突而克;英人稱其國曰突而克以,皆為突厥轉音。土耳其亦突厥一類人也。”林惠祥《中國民族史·突厥係·突厥》:“突厥之文化:以狩獵畜牧為生,不定居,王權似不甚重,官吏大約即為氏族部落之長,以狼為圖騰徽號,初無文字……無曆法,法律簡而嚴,喪葬有走馬麵之俗,有娶後母寡嫂製,宗教則崇拜太陽天地,信巫覡。尚武勇不畏死。”

鮮卑中國古代民族名。源於東胡。最初分布在鮮卑山(今內蒙哲盟科爾沁左翼中旗西部),因以為名。一說鮮卑為當地語“祥瑞”的音譯。西漢初南遷到今西喇木倫河流域,從事遊牧和狩獵。附於匈奴。北匈奴西遷後,進入匈奴故地,並其餘眾,勢力漸盛。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我國北部建立割據政權的拓跋、慕容、宇文(一說為匈奴南單於遠屬,非出自鮮卑)、乞伏、禿發等部,都是鮮卑族後裔。此後逐漸融合於漢族和其他民族之中。《後漢書·鮮卑傳》:“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唯婚姻先髡頭,以季春月大會於饒樂水上,飲宴畢,然後配合。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為弓,俗謂之角端弓者;又有貂、豽、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為名裘。”《文選·曹植〈白馬篇〉》:“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李善注:“《漢書》曰:‘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又曰:‘燕北有東胡山戎,或雲鮮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