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特色的“扭秧歌”
秧歌,原來是南方農民插秧時進行的一種群眾性歌唱活動。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二中說:“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老撾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競作,彌日不絕,是日秧歌”。後來,秧歌在流傳過程中演變成了一種遊藝性的表演,以舞為主,所以又被稱為“扭秧歌”。
王錫齡在《陝南巡視目錄》中記述了陝西南部西鄉縣沙河鎮的秧歌:“間農民有係彩,扮戲裝者歌唱舞蹈。金鼓喧鬧,蓋為秧歌助興,俗名大秧歌本此”。這種秧歌同現在陝北、山西等地新年社火中的大秧歌相似,成為一種頗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
扭秧歌現在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可分為陝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不同的類型。
扭秧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踩著鑼鼓點,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綢起舞。表演形式十分活潑,一般以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場”。大場是變換隊形的大型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
秧歌分為兩種:一種是徒手表演的秧歌,叫“地秧歌”或“地蹦子”;另一種就是高蹺秧歌。這兩種秧歌的相同之處是角色和曲調都基本一致。
驚險有趣的“踩高蹺”
秧歌日“扭”,高蹺日“踩”,都點出了其動作的特點。踩高曉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稱呼,有的叫“腳把”,有的叫“柳木腿”、“拐子”。表演時,表演者雙腳踩著有腳踏裝置的木棍,做出各種舞蹈動作。高蹺這種傳統民間娛樂活動,帶有雜技藝術的特點,動作有相當的難度。
高蹺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最早在《列子·說符篇》中就有關於高蹺的記載:“國有個流浪漢,自稱身懷絕技,求宋元君采用。宋元君召他進來表演技藝。隻見他把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杆綁在小腿上,踩著高蹺疾走快跑,手上還輪流拋接匕把劍,同時有五把劍飛在空中,讓人眼花繚亂。宋元君看了大為驚訝,立刻賞給他許多錢財”。我們從上述材料可以斷定,高蹺至少在魏晉時期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南北朝時,高蹺被稱為“蹺伎”。梁武帝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百戲”演出,節目單上就有“設長蹺伎”,即高蹺表演。到唐宋時代,踩高蹺更為盛行,有的高蹺還加入了宮廷舞隊的行列。
高蹺分為高、中、低三種,分別叫高蹺、中曉、跑蹺。高蹺有高達一丈的,也有不到兩尺的,一般為三四尺高。表演高蹺的人都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隨著鑼鼓的節奏,或列隊、或走、或跳、或慢跑、旋轉自如,蹦跳輕巧。利用兩三尺高的高蹺可進行許多表演,如躍起、跨等戲劇動作,還有跳凳、過桌、過橋等較為驚險的動作。有的表演詼諧滑稽,常做出不慎將要摔倒的樣子,把觀眾嚇出一身冷汗。等到有人來攙扶時,他又一躍而起,蹦跳如初,令人歎為觀止。高達丈餘的高蹺著重於人物造型,一般都取材於《水滸》、《三國演義》、《西遊記》故事中的人物臉譜和服飾。
高蹺還有文武之分,武蹺以表演各種驚險動作為特點,有劈叉、打旋風腳、翻跟頭、拿大頂、鷂子翻身等許多名目,風格強悍驍勇,豪邁英武;文蹺主要表演走場,以演唱秧歌唱詞唱段為主。
高蹺最初帶有雜技的特點,進人民間以後,與歌舞、戲曲等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走向了藝術化,最後與秧歌一起成為一種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
曆史悠久的“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常見的一種傳統藝術。如今城裏隻有在美術館或美術工藝品商店才能欣賞到剪紙藝術,但在廣大農村,剪紙仍是最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
每逢過年,人們都喜歡買些窗花,貼在窗戶上。過去玻璃很金貴,普通老百姓家的窗戶都是用高麗紙糊上。雪白的窗紙,貼上鮮紅精致的窗花,頓時滿室生輝,洋溢出節日的歡快氣氛。這窗花,便是一種剪紙作品。
還有一種習見的剪紙作品,叫“門簽”或“吊簽”。門簽用紅紙或其他彩紙剪出,貼在門楣上,為節日增色。有的地方,不僅過年貼門簽,端午節也貼。端午節門簽以白紙為底,白紙上貼上用紅紙剪出的“五毒”和“葫蘆”等圖案,門簽貼上門楣後,左右再各插上一把綠油油的蒲艾,紅白綠相襯相映,令人賞心悅目。
傳統的結婚剪紙圖
“喜花”也是一種剪紙作品。每逢結婚、祝壽等喜慶大事,禮品上總要放上一個用紅紙剪成的“喜喜”或“壽”字,還有各種各樣“龍鳳呈祥”、“喜上眉梢”、“壽比南山”等吉祥花樣的“喜花”。
過去家家戶戶的鞋子、枕頭、童帽、肚兜等都是婦女們自己動手做的,因此集市上、廟會上就經常有賣花樣的攤子。婦女們買來這種用白紙剪成的花樣,貼在鞋上、枕頭上、帽子上、肚兜上,再照著花樣刺繡,就省事多了。
你可別小看這些窗花、門簽、喜花、花樣,它們作為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至少已經有一千五百年曆史了。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六年,在新疆吐魯番縣的阿斯塔那,先後出土了五件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的剪紙作品。這五件作品都是團花剪紙,其中兩件是動物題材,“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兩件是植物題材,“菊花形團花”和“忍冬紋團花”;還有一件是“八角形團花”。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剪紙實物,距今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這五件剪紙作品,都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藝術技巧上已顯得很成熟。特別是“對馬”和“對猴”團花,遠看是個層次繁複的大花團,近看卻發現動物造型簡練生動,充滿生活氣息。
魏晉時代,民間有以正月初七為“入日”的風俗。這一天,婦女用金銀箔和彩帛刻剪花草、人物,或貼屏風、或戴頭鬢、或互相贈送,以慶節日。刻成花草的叫“華勝”,刻成人物的叫“人勝”,還有刻成套方幾何形的叫“方勝”。這一習俗一直到唐宋時還流行。現在日本的正倉院中還保藏著我國唐代的人勝和華勝實物。剪紙藝術的出現和發展,與這種“鏤金剪采”的風俗是分不開的。
宋代的城市生活很繁榮。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和南宋的行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城裏遍布各種商店、酒樓飯鋪和貨攤。這時,剪紙已成為一種專門的行當,並且出現了不少技藝很高的剪紙藝人。南宋的周密在《誌雅堂雜纂》中記述了當時汴梁的剪紙高手:“向舊都天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俞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是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今亦不複有此矣”。那位俞敬之已是剪紙能手,而其後的那位少年更是身懷絕活,他不用眼睛看,藏在袖子裏就能剪出花樣來,真叫人拍案叫絕。從周密的記載,可以想見當時剪紙藝人的技藝已十分高超。
宋代在紡織品印染和燒製瓷器時,廣泛使用剪紙花樣。在唐代,我國主要有三種印染法,蠟纈、夾纈和絞纈,其中夾纈一法就是用鏤空的花板將織物夾住,在花紋處注上防染劑,然後浸入染缸染色。後來花板用紙板代替了木板。
宋代以後普遍使用桐油竹紙鏤花板,剪紙技藝日漸精巧。明清兩代遍及全國的藍印花布上的花樣,幾乎全是優秀的剪紙作品。
瓷器工藝在宋代有很大發展,名窯競出。剪紙花樣常被用來裝飾瓷器,如江西吉州窯就往往在施釉過程中貼印剪紙花樣,彩釉在焙燒時色彩發生微妙變化,這樣便更加豐富了剪紙的裝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