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皇朝的統治被農民大起義摧垮,魏、蜀、吳政權相繼成立,出現三國鼎立局麵。這一時期由於思想比較活躍,使魏國建安文學得以興盛。曹操父子三人(稱“三曹”)和“七子”是這個文人集團的主要人物,又以曹丕、曹植為核心。曹操的詩文表現了他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壯闊胸懷和豪邁氣概;曹丕的詩歌清麗雋秀;曹植的作品則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孔融、陳琳、王粲等“七子”也各標其美。但建安文學有著共同的時代特征,就是“慷慨悲涼”,作者關心現實,麵向人生,作品反映了漢末社會的變故和人民的疾苦。後人稱這些時代特征為“建安風骨”(又稱“漢魏風骨”),受到推重。以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詠懷詩》為代表的正始文學,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但受老莊、玄學影響,對現實多持冷淡的態度。
西晉時期作家頗多,但成就不高。文學卻已進一步自覺起來,指出了“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文賦》)的特征。陸機的擬古詩作影響了後人,他的《文賦》是一篇論文名作。潘嶽的《悼亡》之作,傳誦千古。左思的詩作寓詠懷於詠史,筆力雄厚,成就最高。張華除詩賦外,所撰《博物誌》是現存誌怪小說中較早的一部。東晉時期,文壇流行玄言詩賦,它是時代清談務虛風氣的產物。陶淵明是這一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其詩作寫出自己從仕官到歸田的生活體會,自然樸素,直率新鮮,蘊含著淳樸高尚的思想和美學價值。這一時期小說創作開始興盛,一類為因巫風盛行、佛道傳播而產生的鬼神誌怪作品,一類為以清談風氣影響而產生的記載士大夫軼事清言的誌人作品。誌怪小說名作有東晉幹寶的《搜神記》,誌人小說的先驅則有裴啟的《語林》,還有葛洪的《西京雜記》(托名劉歆)。
南朝文學是指東漢以後,在江南地區連續出現的宋、齊、梁、陳4個朝代的文學。由於江南物力富饒,為文學的發展準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豪門士族壟斷了文化,並造成了普遍重視文學的時尚和文壇的繁榮。但是由於時代政治形勢的動蕩和作家生活的優裕與思想的消沉,又造成了作家作品數量之多和作品內容的單薄空虛。作品在描寫自然、愛情、友誼時不乏真情,但大量的屬飲宴、應酬、詠物之作,有的為豔體詩。為了掩飾內容的貧乏,作家們十分重視形式的精美,追求辭藻的華麗,聲律的和諧和屬對的工切,輕靡綺麗成為這一時代的文學風貌。
南朝文學的主要形式是詩歌和駢文。代表作家有劉宋時期的鮑照、謝靈運。鮑照的樂府詩強勁奔放,充滿悲憤不平;謝靈運的山水詩精致清新。梁代的宮體詩講究調聲選色,規整工麗,突出的作家有謝朓、沈約、江淹等。
南朝小說也可分為軼事和誌怪兩類,前者有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後者有劉義慶的《幽明錄》等。
文學批評在南朝時代有充分的發展,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劃時代的巨著,鍾嶸的《詩品》是一部重要的詩論專著。南朝文學雖然內容貧乏,但其形式的成熟,為光輝燦爛的唐代文學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北朝文學指北魏、北齊、北周三代的文學。它繁榮於後期,但在詩、賦和駢文方麵,成就難與南朝相媲美。
散文方麵,出現了一些著名作家,如酈道元的《水經注》,雖為學術著作,其中寫景的一些片斷,為後人傳誦;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雖不完全是文學作品,但有些部分的文采,也被人們喜愛。今存少數民族作品《敕勒歌》,則曆來被視為詩歌中的傑作。
隋唐五代文學概述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到隋唐五代時期,發展到了一個全麵繁榮的新階段,整個文壇出現了自戰國以來所未有的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局麵。其中詩歌的發展,更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唐代不到300年的時間中,遺留下來的詩歌就將近5萬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遺留下的詩篇數目多出兩三倍以上。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有五六十個,也大大超過戰國到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達到詩歌創作的高峰。在散文方麵,由於古文運動的勝利,創造出許多傳記、遊記、寓言、雜說等新型短篇散文。在小說方麵,也出現了許多打破六朝誌怪小說格局、別具一格、富於文采與意想的傳奇作品。除了這些前代所已有的文體在這個時期獲得推陳出新的輝煌成就而外,變文一類通俗講唱文體在民間的廣泛流傳;詞的從民間到文人,從萌芽到成熟,更為後代文學的新發展開拓了道路。
這個前所未有的文學全麵繁榮局麵的形成,一方麵固然是文學本身不斷發展變革的結果,但更為根本的還是決定於文學發展的社會基礎和曆史條件。
經過了將近400年的分裂動亂的痛苦之後,隋唐時代終於實現了人民所渴望的國家的統一。隋唐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的地位,不得不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在政策上不得不照顧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限製豪門士族的勢力。自隋代開始,士族勢力逐漸削弱,隋末農民大起義更給士族以沉重的打擊。隋唐實行均田製,把國家掌握的官田、無主地、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一部分農民。對地主豪族過多地占有土地也有限製,某些豪族逾限占有的土地曾被沒收,一部分農民就從地主豪族的部曲轉為政府的均田戶。在生產發展中,租佃剝削方式的莊園地主經濟,逐漸代替了奴役部曲剝削方式的豪門地主經濟。租庸調稅法的實行,賦稅、徭役負擔有所減輕,中小地主階級逐漸抬頭,勞動人民的處境也有一些改善,再加氏族誌的重修,戶第的重新劃定,士庶界限逐漸消失,豪門士族的勢力更日益衰微了。正由於這一係列生產關係的調整變化,唐代國家迅速強大起來,從貞觀至開元100多年中,農業、手工業生產不斷上升。貞觀時期,鬥米值三四錢,成為曆史佳話。手工業方麵,綾錦、陶瓷、紙張、金屬製品等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杜甫《憶昔》詩描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