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工程"實質上是一項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工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寧夏農村在思想觀念、文化素質、經濟基礎以及社會文明程度上都與經濟發達省區相比有較大差距。這種差距不僅表現在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質量不高等方麵,還存在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嚴重滯後,與經濟建設不相適應的問題,存在著農民思想觀念和科學文化素質與現代化建設要求不相適應,一些地方社會治安秩序混亂,社會風氣不好,封建迷信、賭博歪風等仍在蔓延的問題。因此,在實施"231工程"過程中,要始終不懈地堅持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負重拚搏、務實苦幹、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寧夏精神,認真組織實施"231工程"並不斷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31工程"是實現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和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必然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證明,沒有勞動者素質的全麵提高,不破除在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陳舊觀念,不加速農村教育改革和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發展,不把新形勢下的思想、道德、法製建設持續而廣泛地推向農村,不去營造一個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振奮人精神的良好環境,要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是不可能的。對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講,實現兩個轉變麵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任務更加繁重,各級領導的責任也更為重大。因此,寧夏以"231工程"為龍頭,積極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麵提高農民的各項素質,著力解決農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增強進取心,提高適應市場經濟的觀念和能力,為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提供智力保證,創造良好的條件,就顯得極為重要。
"231工程"是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工程"。治窮先治愚,消除經濟貧困首先要消除精神貧困,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質。在這方麵,"231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和經驗。寧夏農村凡是率先脫貧致富的農民,大都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者。事實說明,如果不擺脫愚昧,不開發智力,不啟蒙科學致富的文化氛圍,不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相信科學、尊重知識的思想,不把文化扶貧和科技扶貧作為南部山區開發的"重中之重",那麼,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扶貧工作效能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貧困地區依靠科技管理農業或其他產業解決溫飽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最有力的佐證就是彭陽縣在連續5年遭受特大旱災的情況下,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培養科技專業示範戶,發展經濟林、烤煙、地膜玉米三大支柱產業,到1996年,僅地膜玉米一項就解決了該縣貧困戶的溫飽問題。人們盛讚"231工程"是農村脫貧奔小康的"希望工程"。
3."231工程"建設成就
加快掃盲步伐,農村成人教育有了進一步提高。"231工程"自啟動以來,全自治區農村共組織44萬多文盲參加掃盲學習,掃除文盲23.4萬人,超過1990年前寧夏掃盲人數的總和。青壯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22.68%下降到10.54%,15歲以上文盲占總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06%下降到17.94%。截至1996年底,全自治區24個市縣(區)已有12個縣和5個市(區)通過了自治區政府掃盲評估,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通過大力開展掃科盲活動,農民生活、生產明顯改善。近年來,寧夏農村共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6萬多期,參加培訓的農民達370萬人次,有55萬農民經培訓掌握了二至三門農村實用技術,達到了近期的掃科盲標準。全自治區農村累計培養農民技術人員達7300多名,傳授農村實用技術達2570多項(次)。由於廣大農民提高了吸收和應用科學技術的能力,農業新技術推廣覆蓋率在川區和山區分別達到75%和65%,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由1990年的36%提高到41%,全自治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有了明顯增加,農民生活、生產明顯改善。如中寧縣石崆鄉農村婦女馮秀珍,脫盲後參加養豬技術培訓班,掌握了係統的養豬技術,每年僅養豬一項就增加經濟收入近萬元。西吉縣一些脫盲農民開始走出山區,到城鎮從事二、三產業,僅每年外出的勞務人員就為本縣帶回7000多萬元的收入。實施"231工程"以來,加大了掃盲力度,農村實用技術得到普遍推廣,農民從中受益,生產得到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