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滿足農村文化需求(1 / 3)

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農村和諧社會,促進農村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為了能夠充分利用農村文化陣地這一有效載體,不斷加快全區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步伐,夯實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了解當前我區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不斷豐富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我們深入到部分市、縣(區)鄉鎮農村,通過與部門座談、實地走訪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隨機暗訪等形式,就我區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利用陣地開展活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進行了全方位了解,結合現實的成功經驗,探索加強和改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有效措施。

一、我區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民群眾的精神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繁榮,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四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公益性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完善。近幾年,全區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作在穩步發展的基礎上,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現有347個文化事業機構,32個文化藝術事業機構,315個群文文博事業機構,1000個社區、村級文化室,1679個宣傳文化體育中心戶(文體大院),基本建立起區、市、縣、鄉、村五級文化網絡。隨著自治區財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了對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主要用於"四館三中心"建設,正在建設的博物館、圖書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及17個縣(區)文化館、影劇院維修改造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等項目,建設了一批公益性和功能性文化設施,扶持發展了一批農村文化藝術團體,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初步完善。文化服務進農家活動全麵推進,13個縣配置了流動舞台,為800個農村文化站贈送了設備,扶持建設了300個綜合文化室、農民藝術團隊等。同時,廣場文化和"大篷車"文化已經形成了品牌,演出900多場,成為我區發展文化的一個抓手。全區有11個市、縣(區)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現代繪畫之鄉和全國烏蘭牧騎式藝術團體等。

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文化建設已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也由少到多、由政府財政投入到社會各方麵共同投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全區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新變化,文化陣地建設有了新突破。除了傳統的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陣地外,又增加了有線廣播電視、農民學校、科技文化示範戶等。部分鄉鎮建立了農民自己的室內外健身場地,農民健身不再成為新鮮事,而且建有閱覽室、活動室、籃球場、乒乓球室、台球室等活動場所,供農民開展學習和體育鍛煉。自2003年國家實施"共享工程"以來,共建立了以市、縣(區)圖書館為主的"共享工程"基層中心(含基層服務站點)40個,各中心和基層站點通過衛星三級站將接收到的"共享工程"信息資源,送到有關部門和農民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些農村文化陣地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為繁榮農村文化夯實了基礎,為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創造了機會。

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創新。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逐步推進,失地農民越來越多,由於大部分農民缺少職業技能,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穩定。針對當前這一現狀,我區部分鄉鎮開辦了農民培訓學校,根據農民自身的需要和企業的需求,對農民開展技能培訓。吳忠市個別鄉、鎮、村創建了宣傳文化體育中心戶,為體育中心戶增添了圖書、棋牌、台球桌等文化娛樂設施,使農民群眾能夠方便的進行文化娛樂活動,極大地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了社會各界及農民群眾的一致好評。目前,這一做法已在全區範圍內得到了普遍推廣,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深化。近年來我區廣泛開展"三下鄉"、"四進社區"、送電影下鄉、廣場文藝會演等農村文化活動,農村群眾自發組織的腰鼓隊、秧歌隊、晨練舞隊等到處都有。各地利用節假日、紀念日和民族傳統節日,采用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高蹺、錢鞭、舞龍、舞獅、歌舞、戲曲演出以及剪紙、農民畫等創作形式,每年各地開展各種廣場文化活動1000餘場,參與演出人員達5萬餘人(次),觀眾達100餘萬人(次),豐富和活躍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各項活動組織的較好,反映了我區的大眾文化。文化體製改革穩步推進,文藝團體轉換經營觀念,一些大的劇團常年活躍在基層和社區,送戲、送電影、送節目下鄉,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逐步高漲,農民投資自辦的文化設施,在地方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在一些地方已發揮作用。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逐步形成了組織網絡規範化、內容特色多元化、參與對象社會化、表演形式係列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