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春風吹拂新農村--2007年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綜述(1 / 3)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明確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由此被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從創建文明村鎮為主要形式的群眾性創建活動,演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而成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

一、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引導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

農村能不能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能不能顯著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能不能順利推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民族和國家的興衰存亡。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充分反映了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為傳統優勢產業的省區來說,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區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穩步發展,就沒有全區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2007年,我區農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3100元大關,比上年增長12%,增幅高於全國5個百分點。農村發展的好形勢令人振奮,但我們切不可盲目樂觀,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區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農民增收難度大,部分群眾仍然比較貧困,農村社會事業相對滯後等正在成為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的總根源。農業興則天下興,農民富則天下富,農村穩則天下穩。因此,要實現城鄉的穩定與和諧,根子在農村,農村穩定則有助於城市穩定、社會穩定,農村不穩,城市和社會就很難穩定。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促進農業增效,實現廣大農民增收,使他們分享物質文明的發展成果,他們不僅會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而且還必將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全麵發展。

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2007年以來,我區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農業投入,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特別是設施農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和農村工作亮點紛呈。

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我區確定的五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六大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基本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特色優勢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亮點。以銀川-吳忠為核心的32萬頭奶牛產業,以中寧為主體的50.9萬畝枸杞產業,賀蘭山東麓22萬畝葡萄產業,沿黃河35萬畝淡水魚產業,中衛城區的設施蔬菜等成為灌區農民收入的增長點;靈武-中寧-紅寺堡-同心-海原45萬畝紅棗產業,以中部幹旱帶400萬隻灘羊和環六盤山100萬頭肉牛為主的清真牛羊肉產業,以南部山區為主的365萬畝馬鈴薯,以環香山為主的100萬畝硒砂瓜;已經成為當地農民抗旱致富的支柱產業,拉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大力實施"百萬農民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工程和陽光工程",加強閩寧協作和對口幫扶,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勞務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另一大亮點。2007年,全區勞務輸出總人數達77萬人次,總收入33億元,全區農民人均勞務收入868元,占總收入的28%。國家大幅度增加生產性補貼,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各種政策性補貼資金和產業扶持資金3.7億多元,農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為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加強農村,發展農業,致富農民,使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直接進入農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從而引導廣大農民走全麵致富奔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