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個案二:以故事框架組織故事內容(1 / 3)

小學生說話常犯的毛病是:不能把零碎的語言片段有條理地組織起來,把命題說話中的重要的信息清楚地表達,說話不清晰的情況普遍。此個案中的教師希望通過課堂學習研究,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適當地組織說話,從而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研究的重點是:教師以說兒童故事為例,通過利用“故事框架”為學習輔導工具,讓學生適當地摘取故事的重點,然後以自己的語言組織內容,最後把故事的主要情節過程有條理地說出來。

一、第一階段:擬定學習內容

(一)背景及擬定課題

1.學校及教師的期望

學校參與計劃的目的是:將研究課作為設計整個說話課程的藍本或啟示;而教師期望找出訓練說話的技巧和學生的思考模式,從而提高教師在教學方麵的專業能力。

2.選擇課題及研究對象

初步製定研究的課題為說話訓練,研究的對象是二年級學生。

此校的二年級共五班“普通班”,其中兩班是“輔導班”,所涉及的教師共七位,但因工作量及資源分配問題,最後決定在三班普通班2D、2E、2B施教,其他四位教師也參與會議,共同研究有關課題。

3.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背景

該校的二年級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曾受過有關的說話訓練,訓練的形式主要是鼓勵學生多看故事書及舉辦說故事的集體活動,活動內容主要是看圖說故事或邀請部分學生上台說故事等。但是,能夠在說話方麵有良好表現的學生,通常是少數的學生,而說話能力較差的學生卻很少有顯著的進步。因此,教師們認為以上的活動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得益甚少,或者不算是一種訓練活動隻是一種自學活動或表演性質的集體節目。這樣的“活動”在該校低年級雖進行了多年,在說話的技巧上,學生還是不會依據話題擴大範圍、說話內容貧乏、聯想力不強且缺乏組織。

(二)資料搜集

在擬定課題的初期,研究團隊並不知道應該從何著手。隻好以香港中央課程《中國語文課程第一學習階段基本能力的說話範疇》為指引,了解中央課程對小二學生的基本說話範疇及基本能力要求。

說話範疇:

1.如童話故事、生活故事、自然故事、寓言故事;

2.初小學生生活的話題常圍繞個人、家庭與學校方麵。

說話的基本能力:

1.能清楚講述兒童故事;

2.能就日常生活的話題;

3.和別人交談能順序講述事件的大概;

4.能運用日常生活的詞語表情達意能掌握所學字詞的發音。

依據小二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兒童心理發展,小學生對說故事的興趣較大,而且教學容易處理,因此研究團隊依據以上的說話範疇,選取了(1)部分中的“童話故事”,並就說話的五項基本能力訓練中選取了其中三項:能清楚講述兒童故事;能順序講述事件的大概;說話聲音響亮。

但研究成員又認為,以上三項基本能力訓練是對說話的要求,教師並不能夠從以上得到在課堂上實際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因此,研究團隊需要從教學的角度上思考以下的問題:如果要求小學生把故事完整地表達,基本的語言能力是什麼?與說故事非常關鍵的學習焦點是什麼?思考如何擬定教學目的和怎樣施行教學?

(三)初擬學習內容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專家分析,人的說話心理過程分三個:

過程一:選擇意思。當人們進行語言交際時,說話先產生說話的動機,根據說話的目的和情境盡快調動、篩選、組合大腦中存儲的信息,在很短的時間內,用極簡縮的內部言語確定說話的大致內容。

過程二:創造句法結構。說話者從大腦詞彙庫中搜尋、篩選出準確、生動、形象的詞語、句式、按照一定的規範排列起來,形成比較完整的內部語言。

過程三:創造音素結構。借助發音器官、喉頭和聲帶、口腔和鼻腔的協調運動,將內部轉換成有聲的外部言語。

從以上的說話心理過程中,我們發現,要求小孩子有條理地說出一段話語是一個不簡單的思維與語言組織過程,如果從教與學的角度衡量,學習的內容需作出適度的取舍。

1.此次的研究如果隻是要求學生複述故事,說話的大致內容應該先提供,因此第一過程可略去;

2.根據過程二的思維分析,學生需要先記憶及理解故事的情節,然後重組故事的結構內容,通過口語最後把故事表述,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可以通過短期的教學達致思維的訓練;

3.要表述清楚,他需要有一定的語言技巧、態度的表現膽量及信心等,這也是可教的,但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

需要慎重考慮的技術問題是,此項研究的課時是兩節,兩節課時能夠處理以上哪一點?有部分教師認為訓練學生的說話膽量和聲線最重要,因為太多學生缺乏信心,有了信心講什麼都沒問題;有些教師卻認為,內容應該是首要處理的問題,因為依據一貫的教學程序,是首先訓練學生完整地說完故事,然後才注意正確地發音及態度的表現。語言內容是較具體的說話表征,容易在兩節課中處理,發音及聲線、膽量、 信心等是一些態度的表現,需較長時間訓練。經過一輪的辯論,為了合乎實際的需求和配合說話心理的發展,本研究初擬的學習內容確定為 “清楚講述故事的大概內容”。態度的培訓及篩選說話意思則留著以後處理。

(四)先導測試

確定了課題及初擬學習內容後,即開始思考設計前測的方式。對教師來說,這確是個難題,因為過去評估學生的說話準則大都是一些模糊而概括的表麵要求,如說話流利、聲線清楚、故事內容清晰等。現在一旦把焦點集中在“清楚講述故事的大概內容”的學習焦點上,教師頓時失去可以借鑒的經驗。最後,研究團隊隻好從低年級的學生是怎樣講故事的學習角度入手思考:“為什麼同年齡的學生有些表現優勝有些卻較遜色?”因此,研究員即邀請了六位學科成績分高、中、低能力的三年級學生,進行探討說話的測試。測試分兩部分:

六位學生分別說一個曾聽過或看過的寓言故事——“小貓釣魚”;研究員現場講了一個學生從未聽過的故事——“三滴血”,並邀請學生立即把故事複述出來。

六位學生把故事說完了以後,研究員逐一訪問他們。研究員發現學生記憶故事內容的方法如下:

1.學生大都是盡量記住全部故事內容,然後憑記憶講述。

2.學生(5)隻記著故事的重點,然後以自己的語言表述。

據觀察所得,學生(5)把故事表述得最流暢及完整,並信心十足,第一類學生信心及態度最弱。學生(6)雖然有信心但講故事時的流暢性不夠。

經過第一次先導前測,學生(5)“記著故事的重點,然後以自己的語言表述故事。”的說話方式,給了研究團隊兩個重要的啟示:

1.故事大概有幾種類別,有傳奇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生活故事等,不同類別的故事都有不同的“情節”,假設學生(5)所指的“故事重點”就是故事的“情節”,如果能把某種類別的故事“情節”格式化,譬如說,兒童寓言故事乃此次測試的故事類別,把寓言故事的普遍結構或特有現象以一個固定的框架勾勒出來,作為語言組織的工具,協助學生以這個框架集織不同的寓言故事梗概,然後通過自己的語言,再把故事敘述出來。

2.如果學生“盡量記住全部故事內容”,在接收的語言的過程中沒有經過篩選的程序,即未經過“過程二”,所記憶的內容必多而雜,比起經過思考篩選的 “記著故事的重點,然後以自己的語言表述故事。”的說話方式,前者必定比後者更難以把零碎的語言組織起來,然後轉化為外部語言。

綜合以上的分析,並把兩個啟示結合起來思考,我們認為學生複述故事較遜色的原因是缺乏對語言內容重點的篩選及組織能力,若要幫助學生克服這樣的困難,應該提供一個適當的故事框架作為篩選及組織的工具,把完整的故事情節內容先 “解構”、跟著篩選然後再重組,最後通過敘述的過程再把內容有條理地表述出來。

(五)建立故事框架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

“先導測試的啟示”教師能夠分析學生的學習模式,這算是在摸索的過程中展露了一點曙光。如果決定以框架作為教學的輔導工具,設計這個框架便成為非常關鍵的問題,但應該如何設計?基本上沒有仔細地思考過。因此,大家又陷入了手足無措,毫無頭緒的狀況中。在苦思之下隻好從過去的教學經驗尋找可行的兩種方式:一般兒童寓言故事裏的四要素是地點、人物、事情及故事;故事的脈絡有發展、變化、結局及感想,我們嚐試以三個層麵的方式把它們結合成以下的框架。

這個框架的設計是否適合作為教學的工具,暫時是沒有信心的,為了要驗證故事框架的效果,研究員即在二年級的學生中,選取兩位分別高、低程度的學生,利用以上的框架進行第二次的先導測試。

(六)第二次的先導測試

1.測試程序

研究員讓兩位學生先把故事“烏鴉和狐狸”看一遍(向每位學生提供紙筆作任何記錄用途 ),然後在另一位學生不在場的情況下,請他把故事述說一次並錄下過程,以下是節錄的內容:

學生A(高能力)學生B(低能力)

我今天講的故事是“烏鴉和狐狸”有一日……

烏鴉造了一個巢,生了幾個孩子。有一天烏鴉烏鴉銜著

想吃東西一塊肉……

烏鴉銜了一塊肉給孩子吃。

洞裏的犲狼餓了,抬頭看見小鳥嘴裏有一塊肉,跟著銜著一塊

牠就說:“親愛的烏鴉你很漂亮!”肉給細佬……

烏鴉不出聲。跟著牠又說:“你的孩子好嗎?”……

烏鴉看了一眼又不出聲。……

狐狸又說:“親愛的烏鴉,你的翅膀很漂亮!麻雀比

起你,差多了”。

狐狸又說牠喜歡聽歌,叫烏鴉唱歌

烏鴉就唱歌了。烏鴉口裏的肉掉下來,最後狐狸把肉

銜回洞去。

從上述記錄中很明顯地看到B學生的說話能力較遜色。跟著,研究員向兩位學生示範把“烏鴉和狐狸”的故事重點式地記在預設的故事框架裏,然後依著框架記下的重點把故事有條理地說一遍,並向他們重申這是記憶故事的好方法。示範完畢,研究員再提供另一個故事——“小貓釣魚”,鼓勵學生利用剛才的方法,嚐試用故事框架記下故事重點,然後再以同樣的測試程序讓兩位學生把新的故事說出。以下是學生表述的實錄:

學生A(高能力)

我今天講的故事是“小貓釣魚”

老貓和小貓一起在河邊釣魚

有隻蜻蜓飛過

小貓放下漁竿,想去捉牠

最後沒捉著,兩手空空回到河邊釣魚

有隻蝴蝶飛過

小貓放下漁竿,又去捉蝴蝶

小貓又沒捉著,回到河邊來

小貓說:“氣死人了!一條小魚也釣不到!”

老貓說:“你三心二意,所以釣不到魚”

小貓聽了老貓的話,一心一意地釣魚了

蜻蜓蝴蝶飛來了,小貓不理牠們,專心釣魚

不一會兒,小貓也釣到了一條大魚。

我的感想是:小貓三心二意,所以釣不到魚。

學生B(低能力)

有一日

小貓去河邊釣魚

跟著,一條也釣不到

蜻蜓飛來了,牠想捉蜻蜓

但是一隻也捉不到

跟著,老貓說:“不要捉其他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