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春秋時期,攻城掠地,拓展疆土,常是各國君主們追求的偉業,因而戰爭不斷,人稱春秋無義戰。可是百姓們甚至士兵們卻不同,他們盼著國界上偃旗息鼓,和平安寧。

梁國和楚國的士兵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在兩國交界處對峙著。

許久沒有戰事,兩國的士兵也就減少了敵意。先是梁國的士兵想著在家鄉種田的好時光,手癢癢了,於是在梁國一側種起了瓜。楚國的士兵望著梁國的士兵在田間忙碌的樣子,很羨慕,於是在楚國一側也種上了瓜。

或許梁國是小國,更知勤勉的道理,士兵們做起農活兒來非常勤奮,瓜種上後,經常地挑水澆地,鬆土施肥,眼看著瓜苗茁壯地成長起來。

楚國的士兵呢?或許楚國是大國,士兵們也養成了傲慢的性情,對農活兒不屑一顧,瓜種上了,卻從來沒有侍弄過。

初夏,一場大雨過後,梁國的瓜田像一片翠綠的湖水,風吹葉擺,瓜湖也隨之泛起了漣漪。

而楚國瓜田裏的瓜秧卻像被飛蝗啃過似的,稀稀疏疏地趴在地上,沒有一點兒生機。

最愉快的時光是收獲的季節。梁國的瓜田長出了又大又甜的瓜。士兵們每天都到瓜田摘瓜,性急的就在地裏打開瓜開懷痛吃。

楚國的瓜田裏的瓜又瘦又小,可傲慢的楚國士兵每天望著梁國士兵在瓜田裏盡情享受的樣子,認為是氣他們,向他們挑釁,心中的妒火漸漸使他們失去了理智。

夜深了,清脆的蟲鳴聲像催眠的歌,讓歡樂一天的梁國進入了夢鄉。可讓妒火煎熬著的楚國士兵卻睡不著,他們借著蟲鳴聲悄悄地跑過邊界線,躥入梁國的瓜田,肆意地踐踏起來。

第二天,梁國士兵來到瓜田,立即被田中的慘狀驚呆了:大片的瓜秧成了殘枝敗葉,破碎的瓜鋪滿了一地。

勤勞的人常常也很謙和。梁國的士兵雖然氣憤,但沒有隨意猜疑毀瓜人,而是天黑後在瓜田附近隱蔽起來,等著毀瓜人現身。

還是在蟲鳴清脆的深夜,楚國士兵又越過國界在瓜田中肆意地踐踏,發泄完心中的妒火又悄悄地溜回了楚國。

毀瓜人真相大白。

梁國的士兵憤怒了,他們向將軍報告楚國士兵毀瓜事情,請求將軍立即下令報複楚國士兵。

將軍聽罷,搖了搖頭說:“為什麼要相互報複呢?那樣會使仇恨越積越深,最終會釀成大禍。為什麼不能以德報怨呢?那樣會使仇恨釋解,最終會結出碩果。”

將軍的話使士兵平靜下來:“那我們怎麼辦呢?”

“每天晚上悄悄地到楚國的瓜田,替他們澆水。”

又是一個蟲鳴清脆的深夜,也是一群士兵越過了邊界,不過是從梁國越到楚國,並且每人的肩上還擔著滿滿的兩桶水。

這樣的情景一天天重複著。

楚國的瓜田裏的瓜也一天天的好起來。

楚國的士兵開始懷疑了。這次是他們隱蔽在瓜田旁,是他們在蟲鳴清脆的深夜看到梁國的士兵越過國界,是他們目睹梁國的士兵為他們擔水澆瓜。

他們感動了,因內疚而悔恨不已,連夜向將軍稟報了毀瓜澆瓜之事,請求處罰。

士兵的報告震驚了楚國的將軍,他知道如果梁國以怨報怨,兩國定會燃起戰火,現在卻相反。他深感責任重大,速將此事呈報給楚國國君。

楚國國君接到呈報,感慨萬端。他對大臣們說:“梁國的將士有如此的美德,梁國國君一定是個仁義之人。楚梁兩國應該永遠修好才是啊!”

從此,兩國的士兵共同在邊界的瓜田上勞作,兩國的瓜田很快連成了一個翠綠的湖,風吹瓜葉,瓜湖泛起的漣漪分不出是在哪國的土地上波動。兩國的百姓終於盼來了安定的日子。

國與國之間和睦相處,得到的是長久的和平;鄰裏、家庭、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換來的是和美的生活。中華民族自古便提倡人類的這種美德。

“親仁善鄰”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社會,都是人們樂於遵循的處世之道,這一思想倡導與鄰為善、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是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原則。

生活中難免出現一些分歧,但是在問題出現以後,要想想怎樣才能讓彼此的關係一步步地好起來,而不是破罐破摔,任其惡性循環。多想想他人的寬宏大量,放下心中的猜疑。

一個懂得合作的團隊要比一個隻賣力氣的團隊堅強得多。

合作是人與人之間很重要的一種相處方式。我們每天都要做許許多多的事,但是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這就需要不斷地尋求幫助,提高自身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合作是成功的捷徑,隻有懂得合作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俗話說得好:“不合作不成功,小合作小成功,大合作大成功。”一個“人”字,就是相互支撐的一生,與別人合作,既幫助了別人,又幫助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