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給個人一種影響的時候,而這影響必定同時是給予集體的一種影響。——馬卡連柯
有一個男孩兒,脾氣特別環。於是,他的爸爸就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籬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兒就釘下了37根釘子。第二天,他釘下了20根。慢慢地,男孩兒每天釘下釘子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些。
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兒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了。他告訴爸爸這件事,父親告訴他,從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製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圍籬上的釘子越來越少了。最後男孩兒興奮地告訴爸爸,他終於把所有的釘子都拔出來了。爸爸聽後,露出了淡淡的微笑。爸爸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他們看到了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恢複成從前的樣子了。男孩兒懊悔地低下頭,紅著臉。
爸爸說:“你生氣時說的那些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會給別人留下傷痕。如果你拿刀子劃別人一下,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家庭就像一部機器,家庭的成員都是這個機器的零部件,每個部件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本分,則能形成有效協作,“家庭”這個機器就能正常運轉,生活自會平安如意。故事中父子之間造成無法複原的傷痕就是因為彼此的不溝通以及兒子的任性、不合作態度造成的。其結果就如同一部機器在大修之後雖然仍能正常運轉,但總不如完好如初時那樣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