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同情去理解別人的痛苦,自己也會內心豐富。——茨威格
一位腳步匆匆的士兵被神情焦急的護士引領著來到一間病房。護士對病床上形容枯槁的老人說:“您的兒子來看您了!”重複幾遍之後,老人的眼睛才睜開。因為注射了很多藥劑,他的視力受到嚴重的影響,隻能模糊地看到一個年輕的軍人站在床邊,辨不清容顏。他顫抖地伸出一隻手。
士兵馬上握住了老人幹枯瘦弱的手,用無聲的語言傳達著安慰。護士給他搬來了一把椅子讓他坐在床邊。他就這樣握著老人的手,整夜陪伴在光線暗淡的病房裏,給老人鼓勵和安慰。
護士不時提醒他休息一會兒,但每次他都拒絕了。護士進病房的時候,知道士兵一定注意到了自己,但是她給病人換氧氣瓶,夜班人員互致問候,其他病人的呻吟,這些吵鬧的聲音好像對士兵都沒有什麼影響。老人躺在床上什麼也沒說,隻是緊緊握著兒子的手。
到黎明的時候,老人去世了。士兵放下老人的手,走出去通知護士。當護士來處理的時候,他就站在旁邊等待。最後,護士把一切做完後,開始安慰他,但是他打斷了護士的話。
“這個老人是誰?”他問。
護士吃了一驚,問:“他難道不是您的父親嗎?”
“不,他不是。”士兵回答,“我從來沒有見過他。”
“那麼,為什麼在你剛見到他的時候不說呢?”
“當我被叫來守護這位老人的時候,我已經猜到這是一個誤會。但是老人非常需要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卻不在這裏,病人已經認不出自己的親人,我留下來頂替他的親人會給他帶來溫暖,我就這樣做了。”
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他的願望就是在彌留時刻能夠有親人陪伴。素不相識的士兵對這件事是采取的合作態度,他由己及人從自己的感受來推及老人的感受,讓老人不留遺憾地離開人世。
人世間的大愛就是對社會的合作態度,對整個社會的認同和熱愛就會讓自己願意為之付出。對社會的認同和合作有時候是無聲的,他需要不圖名利的付出,也許在自己困苦危難的時候別人同樣會伸出援助之手。在社會這個龐大的合作體中,大愛是默默無聲的,但往往有“潤物細無聲”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