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是金子總會發光(1 / 1)

課堂上,李成軒就像一隻青蛙,一會兒潛遊在池塘裏,一會兒又跳到岸上,思維越來越活躍了。

有一次教《桃花源記》時,他忽然站起來問我:“老師,這陶淵明是好人還是壞人?”這個問題我還真沒有想過,不過說他是好人肯定沒錯,不想李成軒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陶源明生活在東晉那樣黑暗的時代,本當濟世救國,但他卻借口“不為五鬥米而折腰”,隱居鄉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對國家前途和黎民生活不管不顧,以做閑淡的田園野老為樂,這怎麼能說是個“好人”呢?雖然人各有誌,但李成軒的說法確實有道理。

可是,李成軒畢竟還有點浮躁,還沒有進入全神貫注的學習狀態,如果他能做到潛心學習,那成績自然會“百尺竿頭,更進一尺”。如何才能將李成軒引入到最佳狀態呢?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傳說:

孔子學彈某個曲子,不久就學會了,於是琴師對他說:“這支曲子你已經彈得不錯了,可以換個曲子了。”孔子說:“不行啊,我還沒有掌握技藝呢。”過了一段時間,琴師又說:“你已經掌握技藝了,可以換一支曲子彈了。”孔子說:“可我還沒有掌握神韻呢。”孔子又彈了一段時間,琴師又對他說:“你已經彈得出神入化了,這一次可以換支曲子了。”誰知孔子說:“不行啊,我還不知道作曲者是誰呢。”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忽然說:“這支曲子這麼動聽,隻有周文王才能作出來。”琴師大驚道:“這就是文王作的曲子啊,它叫‘文王操’!”

我將這個故事講給李成軒聽,並且撫摸著他的頭說:“孔子為什麼能從樂音中聽出作曲者,這是因為他專心致誌啊!”

聽了我的話,李成軒深受啟發,從此學習越來越專心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多次稱讚他是埋在土裏的金子,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鼓勵他刻苦鑽研,發揮自己學習方麵的潛能,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李成軒本來就是個聰明的孩子,隻是因為過去性格不合群,沒有朋友,學習方麵的潛能受到了壓抑。如今,在我的教育引導下,他與大家相處得越來越融洽了,學習自然輕鬆起來,加之刻苦認真,不懂就問,成績越來越優異了,不僅在全校遙遙領先,還多次代表全縣參加省初中生數學、物理競賽,三次獲得一等獎,為學校爭得了榮譽。初中畢業後,他順利考取了江蘇省揚州中學,這在當時的農村學校是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