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由於朱曉春天性活潑,不甘寂寞,喜歡標新立異,也許是他曾長期生活在繁華的大都市的緣故吧,在“暗戀風波”平息後不久,他又熱烈地迷上了歌星周傑倫。朱曉春言必周董,唱必傑倫,一到下課,常常是手舞足蹈地表演《雙截棍》,有幾個學生在他的帶動下也參與進來,一時間教室裏“群魔”亂舞,烏煙瘴氣。
放學回家,朱曉春第一件事便是打開音箱,沉浸在周傑倫的音樂王國裏,什麼《青花瓷》《蘭亭序》《菊花台》一遍又一遍哼唱個不停,全然不顧母親的反對,耽擱了許多寶貴的學習時間。朱曉春崇拜周傑倫已到了癡迷的程度,怎樣才能轉變他的追星行為呢?
這一天中午,我發現朱曉春又在教室裏表演《雙截棍》,鬧得同學們沒法安靜自習,於是將他帶到辦公室。或許是還沒有從表演的快感中回轉過來吧,朱曉春此時一副若無其事的表情,我示意他在椅子上坐下,說:“看樣子我們的朱同學是周董的粉絲哦?”不想我這不經意一問引起了朱曉春的興趣,他的眸子閃射著光芒:“老師,你知道粉絲?你又是誰的粉絲呢?”於是我們的談話就從探討“粉絲”開始了。
我說,“粉絲”現象古已有之,不足為奇。古代有個叫潘安的美男子長得特別漂亮,外貌好,氣質又好,擁有一大批忠實的“粉絲”。《世說新語》中記載,潘安每次出去遊玩的時候,總有大批少女追著他,又是獻花,又是獻果,因此,每次回家潘安總是滿載而歸。這就是“擲果盈車”這個典故的由來。司馬光也有粉絲,《資治通鑒》完成後,一時洛陽紙貴,人人都以談論《資治通鑒》為榮。其實,青少年喜歡某個名人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然而凡事要看本質,如果光看外表,不注重內涵就不是真“粉絲”。比如潘安的“粉絲”就不是“真粉”,是“假粉”,是偽“粉絲”;而司馬光的“粉絲”爭相閱讀、談論《資治通鑒》,為著者的曠世奇才所折服,算得上是真正的“粉絲”,真正的崇拜者,做“粉絲”就應該做這樣的“真粉”。
接著,我又從抽屜裏拿出一本雜誌,翻到其中一篇文章對他說:“朱曉春,老師推薦你先看看這篇《讓‘星’光照亮人生》”,他接過來一看,發現題目下麵寫著我的名字,不禁對我心生敬佩。我指點道:“特別是這幾段,我希望你好好讀讀,然後我們繼續談。”朱曉春接過書,埋下頭去認真閱讀起來。
當前,追星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成為年輕人崇尚個性的標誌。青年人充滿活力,喜歡球星、歌星本也無可厚非,但凡事超出應有的“度”就變成可怕的了。當明星在球場、舞台上綻放光彩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他們背後付出的艱苦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選擇那些值得我們一生學習的“星”作為自己的偶像。
邁克爾·喬丹是美國NBA著名籃球運動員,被稱為“空中飛人”,他高超的投籃本領和精彩的場上表現,令人讚不絕口,但更讓我們敬佩的是其堅毅的品質。有一次他發高燒近40度,隻好按照醫生的吩咐躺在床上打點滴,球隊在對方淩厲的攻勢下連連失利,喬丹再也躺不住了,他不顧病痛毅然拔掉針頭投入了戰鬥,不過幾分鍾就頻頻得手,最終使球隊反敗為勝。邁克爾·喬丹堅韌不拔的毅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