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前年春天,我忽然患上了一種叫麵部神經麻痹的疾病,需要在家療養。
我病倒了,學生們紛紛登門探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時鍾已指向下午六點,這時門鈴再次響起,原來是何偉偉、陶洋洋、丹丹、潘曉和尚雲帶著鮮花、水果來了。
“老師,您吃晚飯了嗎?我們想做飯給您吃。”看著他們誠摯的眼睛,我點了點頭,孩子們頓時興奮起來。我打開冰箱發現隻有些冷凍的香腸、鹹魚和臘肉,於是準備下樓去買雞蛋和蔬菜,機靈的潘曉趕緊攔住我,和尚雲、丹丹一起跑下樓去買菜,而何偉偉、陶洋洋則將我按到沙發上坐下,沏了一杯茶讓我喝,然後挽起袖子開始切肉。不多久,潘曉他們買了菜回來了,於是有的揀菜洗菜,有的切菜炒菜,還有的收拾桌麵,廚房裏響起了鍋碗瓢盆丁丁當當的交響曲。
菜做好了,一道道擺滿了桌麵,孩子們圍著我在桌邊坐下。“大廚”何偉偉端起麵前的飲料對我說:“陳老師,你是我們最喜歡、最尊敬的老師,我們全班同學都很想念你。祝你早日康複,盡快回到我們的身邊!”我接過他雙手遞過來的飲料,問道:“那你們喜歡老師什麼呢?”孩子們有的說“最喜歡你的微笑,即使我們犯了錯誤,你也從不諷刺挖苦”;有的說“你知識豐富,上課生動風趣,我們學得很輕鬆”;還有的說“陳老師,你理解我們學習的辛苦,從不多布置作業,從不拖課,更不與其他老師搶課”……我當然沒有孩子們說的那麼完美,但從他們七嘴八舌的評價中,我分明感受到了學生對愛和尊重的期盼。那一天晚上,我們師生六人一邊品嚐著學生親手做的佳肴,一邊話語飛揚。談學習,談交友,談家庭,談理想,談對老師的希望,談對問題的看法……不知不覺,時間已經過去兩個多小時,為了不耽誤我休息,孩子們戀戀不舍地告別了。
原以為初中學生年齡還小,思想、心理還不夠成熟,我甚至覺得他們對這個世界還一無所知,直到那一天,我從那一次“幸福的晚餐”中才真正明白了孩子們的需要,感受到了他們內心深處對愛的熱切的呼喚。記不清曾經與多少人共進過晚餐,曾經有過多少回傾心的交談,而那一次晚餐無疑是我人生中最富有、最豐盛、最難忘的一次,它讓我感受到了做教師的快樂和幸福。
我忘不了生病時領導、同事、親友對我的關心,更忘不了學生對我的期待,為此還特意寫了一篇《病中雜記》的長文(以上是其中的一個片段)以為紀念,後來還將它收入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裝在瓶裏的愛》中。
“親其師,信其道”,進入初三後,何偉偉的學習更加勤奮,更加投入了,最終順利考取了重點高中。
有時我常常想,我們的學生都是些成長中的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和熱心幫助。當教師在把愛奉獻給學生的同時,自己也在收獲著學生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