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能逝去的記憶(1 / 2)

甘肅日報新聞部李峰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作為甘肅日報社第一個到達文縣采訪的記者,堅持采訪了十多天。在隴南一線的采訪經曆,會在自己的一生中刻上抹不去的痕跡,留下永不能逝去的記憶。

5月12日,地震發生時,我正在蘭州。感覺到了地麵劇烈晃動,就馬上趕到省地震局去了解情況,下午和晚上,我一直在省地震局和省民政廳采訪,工作到淩晨1點半,寫了6篇反映最新情況的稿件。

5月13日,我前往隴南災區采訪。因為這時隴南情況不明,所以出發時心裏是沒有底的。聽說很多地方道路未通,甚至不知道具體能到達什麼地點采訪。晚上10點左右到武都後,寫了《4輛發電車急赴文縣》和《武都見聞》兩篇稿件。我想告訴外界兩點,一是文縣正在得到救援,二是讓外界了解隴南震區的一點情況。

從這天起,每天的工作,對我來說都變成了一個挑戰和創新。當然,這是一種既愉悅又痛苦的冒險。到達文縣的當天,我采寫並向報社傳回了被眾人救了命的口頭壩鄉農民董勤全的故事、醫生護士冒著生命危險在餘震中動手術剖腹產的嬰兒趙震生的故事、文縣元茨頭村民帳篷中的生活現狀、文縣縣城至碧口道路打通的消息共4篇稿件。

在報社和部門領導的指導下,我又接連采寫了一些長篇通訊,《我省電力係統抗震救災紀實》、《我省通信係統抗震救災紀實》等。這些數千字的通訊,每篇均在一天之內完成,白天要奔波在大山之中,采訪眾多對象,晚上最多留出3小時寫作。

除了長篇通訊,我還向報社傳回很多的特寫和消息。最多的一天,我向報社傳回了9篇稿件。

為了讓隴南得到外界更多的援助,為黨報的下情上達作用而盡力,我寫了《文縣,急需更多救援》、《重災區範壩鄉見聞》、《隴南救災物資缺乏》等稿件,呼籲外界向隴南提供更多救援。

這次赴隴南采訪,對我個人也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我學會了如何利用間隙休息,如何克服心理障礙,如何咬牙堅持。

要想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必須善於休息。能睡就趕快睡,能吃就拚命吃。開始的時候,每天都在淩晨2點鍾以後才能睡覺,早上天一亮就又開始工作,我學會並習慣了一上車就睡覺,一下車就工作,返回的路上在車上再睡。這樣一來,雖然整段的睡覺時間很短,但是卻也不感覺到困。還有一個辦法是,隻要能吃上飯,就拚命吃,直到吃不下為止。往往一天隻能吃一頓,再加上我是個還比較講究的回民,根本就不知道下一頓什麼時間吃,在哪裏吃。不過到文縣兩天以後,文縣宣傳部的同誌在辦公室放了幾箱清真方便麵,使我感動不已。

我學會了如何隨遇而安。剛到災區的幾天沒有刷過牙,沒有洗過腳。一是沒時間,二是沒精力,三是沒條件。第一次在災區洗臉時,白毛巾一擦就出現一道黃印子,再洗,毛巾的大部分地方變成了黃黃的,那都是汗和土混在一起形成的。第一次喝上一杯熱茶是在災區采訪後的第三天。

我學會了如何尋找安全的地點。一次,在文縣尚德鄉馬泉村中鐵21局電務電化公司搶修通信線路的現場,我正麵對麵站著采訪一個工人,突然那個工人向我大喊:“跑!”然後轉身向後跑。我隻感覺突然塵土嗆鼻,下意識沒敢回頭就跟著跑。直到前麵的人停下來,我轉回頭才發現,原來是背後的山滑坡了。

幸虧山上的石頭不多,如果是石頭,恐怕就跑不過了;也幸虧對麵的工人很年輕、反應很快;更幸虧我的對麵是開闊地,有空間讓我向前跑。這次經曆也給了我一個教訓,采訪時一定要選擇在開闊的地點。

我學會了努力克服心理障礙。開始我對餘震是不在乎的,也顧不上在乎。但是從5月18日開始,心理發生了變化。5月18日采寫完稿件後,在漢坪嘴水電站水庫大壩下麵的職工宿舍樓住下了。臨睡覺前看了一眼時間,當時是晚上11點56分。

這是我第一次在淩晨2點之前睡覺,感覺很悠閑。睡下不久突然被餘震搖醒,這次餘震時間很長,晃動很大,咣咣咣地響。

我一個人住在三樓,是一間很大的空曠宿舍。我摸到眼鏡戴上,連衣服也沒穿就往樓下跑。其實當時也沒仔細想,我處於大壩下麵,如果樓塌了,大壩垮了,水下來,兩邊是高山,根本就沒地方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