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熊人仔細的觀察了風族,結果一件件吃驚的事令他們目不暇接。
風族的陶器出乎意料的多。這一點和姒母判斷的一樣,家家戶戶擺滿了壇壇罐罐。還有她們的藤條編織。籮筐什麼的都是小意思,籃子、背簍、箱子、簸箕,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還有草鞋,據說等到秋收的粟黍杆下來,就可以人人都穿上鞋。巫女還教她們在草鞋外麵包一層獸皮,用骨針麻線縫合,冬天下雪時穿。
這些也罷了。女人們最眼紅的是養雞。巫女養了好多雞。還有那個禾也是。喂雞的食物就是茅廁裏爬的蛆蟲,這簡直就是白撿的。還有一種爛泥裏的小蟲子,也不知她們怎麼弄的,居然養了那麼多,專門給雞吃。雞吃了就會陸陸續續的下蛋。蛋再孵小雞,小雞長成大雞再下蛋……
女人們算下去,眼紅的不行。這樣一弄,一年到頭都能吃到雞蛋。巫女還說了,雞不下蛋後就殺了吃掉。小雞一年的時間就能長大下蛋。而養雞要做的勞動呢?弄一間暖和的房子,茅廁邊的爛泥養蚯蚓蟲。這蟲都不用喂吃的,換換爛泥就行。還有就是蛆蟲,那是白撿。這些事,除了蓋房子外,小孩子和老人都可以做。根本不費什麼勞動力。但是可以收到好多蛋啊,還有雞。
男人們眼紅的是風族女人做飯的手藝。太香了。每天一大早,全部落上空都彌漫著骨頭湯的香氣。女人們會在湯裏撒一種叫“蔥花”的東西,那味道,真香!更別提湯上麵還飄著厚厚一層骨油了。要不是巫女說,誰知道骨頭裏也有這麼多油呢?
湯裏還放了很多的鹽,不是粗鹽,是那種白的、細的跟雪一樣的鹽。是巫女用“神水”提煉出來的。這樣有滋有味的食物,誰吃著不喜歡?
普通食物都這樣,肉食就更好了。風族人烤肉之前居然把肉劃開好幾道口子,放鹽進去醃!太奢侈了!她們還說這也是巫女教的。當然,這種烤肉的味道也是好的不得了。有熊人吃過一次就再也不想吃以前的烤肉了。不就是鹽嘛!我們也學著熬製,以後都這麼吃!
聽說,巫女做飯的手藝還要好。每天黃昏她屋裏飄出的香味都讓人垂涎三尺。她在屋後種了好多叫“菜”的植物,據說就是這些讓飯食更香的。
孩子們特別愛往巫女那兒跑。用蟲子換雞蛋,用清掃部落地麵的勞作換雞蛋。巫女也太大方了。小孩子撿撿垃圾也給他們雞蛋。太善良!
聽說,巫女還有一種叫“糖”的食物,是從天上帶下來的。比“蜜”還甜。輕易不給人吃。隻有雞沒下蛋前,幾個孩子換到過,當寶貝一樣收著,看都不給人看。
有熊男人都要哭了。他們強烈要求本部落的女人們,必須學會風族人做飯的手藝。如果能和巫女學就更好了!
做晚飯的時間,有熊女人們就敲開了巫女的屋門。結果她們驚訝的發現,巫女大部分時間隻動嘴說,很多飯食全是風西少年做的。這這……
好吧,不管怎麼說,她們學會了新式的做飯方法。男人們的要求滿足了,她們的要求男人也得做到。好好學會搭建土灶的方法,好好學著怎麼翻地。巫女種的“菜”她們也見過,回去後就挖了在家種。還有圍院子的籬笆牆,這些統統是男人的事知不知道?
製鹽反而成了最沒有驚喜的事。風族人熬製一遍,有熊人就看會了。當然心情也更沮喪。沒有巫女的“神水”,他們隻能熬製“鍋巴鹽”。細鹽想都不要想。“神水”產量有限,不過巫女答應,他們回去的時候可以送一陶罐。
炭的好處終於體現了出來。雖然家家戶戶搭建了灶台,但屋內的火塘仍然保留了下來。大家都知道,木柴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煙。所以做飯都要開著門,遇著風向屋裏吹就隻能自認倒黴。
可現在不一樣了。她們有了炭。炭燃燒時產生的煙,和木柴比起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用風族人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煙”。這可好啦!屋子裏幹淨的不得了!天冷了可以關門。屋裏的溫度也隨之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