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封閉的列車作者茨威格(1 / 3)

一列封閉的列車——列寧在1917年4月9日鞋匠的房客瑞士,這個和平小島,四麵都受著世界大戰的浪潮衝擊。1915到1918那些歲月,這兒一直呈現出一幅偵探小說中的動人心魄的畫麵。在那些窮奢極侈的賓館裏,敵對國家的使節們,即使擦肩而過,也冷若冰霜,仿佛素不相識似的。一年前他們還互邀作客,親切友好地聚在一起玩著橋牌。然而曾幾何時,一批批行蹤詭秘的人從他們的住地悄然無聲地溜走了。派遣的人員,秘書、武官和商人,其中也有一些女士,她們有的蒙著麵紗,但也有不戴麵紗露出真容的,不難想象,他們都有著不可告人的使命。一輛輛豪華小汽車駛向賓館,車上拖著各自國家的國旗,顯示著各自的尊嚴。從車裏鑽出來的是一些工廠主、新聞記者、藝術名流,偶爾也有一些貌似旅遊之類的客人。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搜集情報,刺探敵情。就連那些引領旅客進入房間的侍役、打掃房間的女傭們,也都被逼著去幹一些窺測、刺探的勾當。各個組織彼此針鋒相對地在開展工作,客店、公寓、郵局和咖啡館,處-----------------------頁麵520-----------------------510茨威格短篇小說選處都成了他們角逐的場所。一些人自稱是搞宣傳的,但多半都在從事間諜活動。別看他們言行親昵,暗地裏卻在搗鬼。所有這些匆匆的來客,在他們公開交易的背後都隱藏著這樣或那樣的詭秘行蹤。遇事都有人彙報,遇事也都受到別人的監視。隻要有一個任何級別的德國人一到蘇黎世,這情報就會立即傳到了設在伯爾尼的對方大使館,一小時以後就連設在巴黎的敵方大使館也知道得一清一楚。大大小小的間諜日複一日地把一份份真真假假的報告送給各自使館裏的官員,這些情投又逐級上報。人們透過一堵堵玻璃牆壁窺探著、竊聽著電話,字紙簍、收墨紙,他們也視若珍寶,想從廢紙上撈取一份份通訊報道。這些惡魔簡直瘋狂到了這種地步:許多人甚至分辨不出自己是什麼樣人,是獵人,還是獵人追捕的對象;是間諜還是反間諜;告發別人的,還是被出賣的。可是,那些日子的紛繁事件怎麼也涉及不到這麼一個人,也許是因為他一點也不引人注目吧,他下榻的地方不是那些豪華的賓館,咖啡館裏也見不到他的蹤影,他和自己的妻子隱匿在一個補鞋匠的家裏。在利馬特河對岸有一座古老的城鎮,他就住在這兒的一條坎坷不平的古樸小巷裏,他的住地是一座拱頂樓房,建造得非常堅固。他的房間在三樓,由於多年沒有粉刷,兼以樓下院子裏有一座香腸加工廠,因而這座樓房早給熏得黑蒙蒙的了。這兒住著一個烤麵包女人,一個意大利演員,一個奧地利藝人,這些人都是他的鄰居。平時他並不健談,因而鄰居們除了知道他是一個俄國人,幾乎都說不出他的名字。他逃出自己的家鄉已經多年了,沒有什麼財產,也沒有經營任何可以賺錢的生意,這座房屋的女主-----------------------頁麵521-----------------------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1人從這對夫婦的三餐粗茶淡飯和破舊衣著上也能看個一清二楚,他倆搬來時,攜帶的隨身用品幾乎裝不滿一隻小小的籃子。這人身材不高,但卻結實健壯。他並沒給人留下任何特別的印象,平時一言一行,盡可能不讓人注意。他離群索居,也很少有人登門拜訪。房客們也少有人去審視他那眯縫著的雙眼裏所發出的深沉而又尖銳的目光。然而,每天早晨他總是在9點鍾去圖書館,幾乎天天如此,呆在那裏,直到12點關門他才離去。12點10分他又準時回到家裏,12點50分又離開家,又是第一個走進圖書館,在那兒真待到晚上6點。情報人員總愛著眼高談闊論的人。他們怎能知道,要搞世界革命的最危險人物卻在獨身靜處,博覽群書呢?因此,那些情報人員就沒有為這位不受人注意的鞋匠家的房客動什麼筆墨了。至於那些從事社會主義革命活動的人,也隻知道他曾在倫敦一家激進的俄羅斯流亡者的雜誌社當過編輯,在彼得堡他曾是某一很特別的,說不出名字的黨派領導人,由於曾對社會主義黨的一些有影響的人嗤之以鼻,指出他們的錯誤論調,加上他又非常嚴厲,根本無法調和,因而人們也就很少跟他往來了。有時,晚上他在無產者的一間小小咖啡館裏召集會議,與會者最多也不過15到20人,通常都是一些年青人,這位離群索居的人就像那些俄羅斯流亡者一樣受到接待。俄羅斯人在喝茶閑話中很容易憤慨激昂,可是這位身材矮小的人遇事十分冷靜嚴謹,因此,也就沒有人注意他。很少人認為,住在鞋匠家的這位符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是個重要人物,在蘇黎世持這種看法的人也不過30餘人罷-----------------------頁麵522-----------------------512茨威格短篇小說選了。當時,要是有一輛急馳於使館之間的豪華汽車出於偶然情況把這個人撞死在大街上,那末,外界是不會知道,他是烏裏揚諾夫的,也不知道,他就是列寧。實現1917年3月15日,這一天蘇黎世圖書館的管理員異常驚奇,時針已指向9點,那位每天最準時的讀者座位還空著,已經是9點半了,這位勤奮的讀者還沒有來,大概是不會再來了。原來,在去圖書館的路上,一位俄國朋友對列寧說,俄國爆發革命了。他聽了這消息,覺得太突然。起初,列寧並不相信,因此一聽到這消息就愣住了,他急匆匆地邁著快步衝向湖邊的書報亭,後來他又在報紙編輯部門前待了一個又一個小時,等了一天又一天。這條消息沒錯,這件事千真萬確,而且他感到這消息一天比一天更為真實可靠。一開始隻是謠傳著宮廷革命,似乎是一種內閣成員的更迭,隨後聽說推翻了沙皇!成立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議會,俄國自由了,還大赦了政治犯,這一切的一切全是他多年來所夢寐以求的。這是他20年來在秘密活動中,在監獄裏,在西伯利亞,在流亡中為之奮鬥的事,現在終於實現了。突然他感到千百萬人浴血奮戰,英勇犧牲,他們的血沒有白流,他們的生命是壯麗的。他們為正義自由、持久和平的新型國家獻出了生命,現在這個新的國家終於出現了。過去他一向是一名清醒冷靜的夢想家,現在卻陶醉在這喜訊之中了。令人鼓舞的消息傳來-----------------------頁麵523-----------------------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3時,守在日內瓦、洛桑和伯爾尼自己小房間裏的成百名流亡者歡聲雷動:可以回俄國了!不用假護照回去了,也不要再用假名字了!大家將成為自由的公民踏進自由的國土了。準備打點自己僅有的一點行囊吧!報上已刊登了高爾基言簡意賅的電報:“你們大家都回來吧!”信件、電報來自四麵八方:回去吧!回去吧!聚集一起,團結起來!新的生活開始了,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切都是為了俄國革命。失望幾天後,人們才感到吃驚:俄國革命勝利的消息確曾使他們浮想聯翩,但這不是他們所夢想的革命,也不是俄羅斯的革命。隻是一場旨在顛覆沙皇的宮廷政變,是英、法外交官們一手策劃的,目的在於防止沙皇跟德國單獨締結和約,這根本不是一場人民革命。人民要和平,要爭取自己權利。這不是他們出生入死所追求的革命,是一些好戰分子、帝國主義分子和將軍們的陰謀詭計,這些家夥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計劃的破產。列寧和他的同誌們很快就看清了,讓大家都回去的諾言並不是對渴求真正革命、激進的革命、馬克思主義革命的人說的。苗尤諾夫和其餘的自由黨人已聲稱,禁止他們回國。可是,溫和派人,對延長戰爭有利的一些社會主義分子,像普列漢諾夫等卻在英國高級人員的熱情陪同下,乘坐魚雷快艇從英國回到了彼得堡,托洛茨基在哈利法克斯就給抓住了,其餘的激進分子在邊境也給截住了。在所有協約國邊境上都有一份黑名單,上麵寫著策莫瓦爾特第三國際的-----------------------頁麵524-----------------------514茨威格短篇小說選所有與會者的名字。列寧盡力向彼得堡發出一封又一封電報,可是這些電報全被截獲了。人們在蘇黎世,在歐洲幾乎都不知道他,然而隻要一踏進俄國國土就會明白,符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在他的敵人眼裏是多麼強大有力,堅定不移,多麼令人膽寒。人們無可奈何,感到無比失望。多少年來他們在倫敦、巴黎和維也納舉行過無數次會議,為俄國革命製定戰略,各個組織的人們都在苦思冥想,要為革命探索出一條道路,十幾年來他們出版刊物,探討革命理論和實踐,估計著革命征途上的困難,權衡著危險和成功的希望。至於這個人,他一生都在反複慎重考慮著整個思想體係,最後終於得出了結論。由於他留在瑞士,他的革命給別人搞糟了,弄得走了樣,這些人把解放人民的神聖思想變成為外國謀利和服務。值得注意的相似之處,列寧在這些日子裏體驗到了興登堡的命運,他研究了40年的俄國人作戰方法,可是在世界大戰剛打起來的時候,他卻穿著平民服裝待在家裏,在插著小旗的地圖上注視著他所征召的將軍們的進展和挫敗。列寧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他一貫不屈又撓,然而在這些失望的日子裏,他卻反複思考著,要租用一架飛機穿越德國和奧地利,這是否可行呢?誰知就是那個首先主動來幫忙的人卻是間諜。他要離開瑞士,這一想法越來越強烈了,他寫信去瑞典,請人替他張羅一份瑞典護照。為了不回答別人的詢問,他想扮作啞巴。他苦思冥想了好幾個夜晚,一天清晨列寧終於意識到,這是一派胡思亂想,不切實際。白天來臨了,他清醒地作出了決定,他一定得回俄國,必須親自去領導革命,不能再讓那些人去搞-----------------------頁麵525-----------------------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5了,要進行一場真正的革命,而不是什麼空談政治的革命。他必須回國去,立即回到俄國,即使付出任何代價,也得回去!能否經過德國瑞士這個小國,置身在意大利、法蘭西、德意誌和奧地利的包圍之中。革命家列寧要穿越協約國,顯然是不行的,然而他作為俄羅斯的臣民,作為敵對國家的公民要穿越德國和奧地利也是不行的。情況意外的是:這時列寧希望能更多地得到德國威廉皇帝的支持,對俄國苗尤諾夫和法國波因卡爾的好意卻不敢領受。在美國還沒有宣戰時,德國無論如何都要跟俄國維持和平局麵。這樣一來,一個在那兒給英國和法國外交使節製造難題的革命者,勢必會受到德國人的歡迎。威廉皇帝統治下的德國一向是列寧筆下的咒罵對象,可是,他現在卻要跟這個國家打交道,這樣做無疑是要承擔責任的。就一貫的道義說,戰時在敵對國家參謀部的許可下進入對方國家,穿越它的國境,顯然是離經叛道。列寧明白,這樣做會損害自己的黨和自己的事業,他會成為一個可疑的人,被認為是德國政府所收買利用,派回俄國去的一名間諜。倘若他立即實現了和平綱領,他將永遠逃脫不了曆史的責任,並妨礙了俄國的真正勝利和平。這不僅會使一些溫和的革命者,而且會使列寧思想上的一些同路人十分詫異。可是,列寧本人卻聲稱,要準備在不得已時步上風險很大的艱難道路。有人早就想通過瑞士社會民主黨進行斡旋,通過交換戰俘的中立、合法途徑,把俄國革命者遣送回國。對此,人們感到震-----------------------頁麵526-----------------------516茨威格短篇小說選驚,指責的意見也紛至遝來。這時,列寧進一步明確指出,走這條道路將會拖延時日,俄國政府會有意阻撓他們回國,把這事拖得不了了之。同時,他感到每日每時都事關重大。當時的普遍看法都認為這是賣國行徑。因此有些人既無憤世嫉俗的想法,也無貿然行事的舉動。就在人們不敢過問此事時,列寧已打定主意,要為他的同誌們回到祖國承擔責任,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跟德國政府進行談判。協議列寧知道,他邁出的這一步會引起外界的注目和非議,所以他盡可能公開地進行這件事。他委托瑞士的工會書記英裏茨?普**去找德國公使,這位公使早先跟俄國流亡者接過頭,普**向德國公使擺出了列寧的各項條件,這位不知名的流亡者已考慮到他未來的威信,因而決不向德國政府提出什麼請求,而是擺出一些條件,這批還鄉者也許隻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接受德國政府的意見:讓這一列車享受治外法權,上下車時免予檢查護照和人身。這次旅行按正常價格自付旅費,既不許強令下車,也不準隨意離去,羅貝克部長向上級報告了這一情況,報告直送到魯登道夫手中。盡管在魯登道夫的回憶錄中沒有隻言片語提到他一生中曾做過這一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最重要決定,但可以肯定,他當時對上述報告是認可的。這位公使對協議會的某些細節有些異議,因為列寧有意把協議書寫得那麼模棱兩可,因而不僅俄國人,甚至還有奧地利人拉德克也無需檢查就可通過。當時,德國政-----------------------頁麵527-----------------------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7府像列寧一樣緊迫匆忙,因為4月5日這一天,美國對德國宣戰了。弗裏茨?普**在4月6日中午接到了一個重要答複,“同意,照辦。”1917年4月9日2點半鍾,一群為數不多的人,他們衣著寒傖,手提箱子離開了蔡利克豪夫酒店,向蘇黎世本站奔走。在這一行23人中,有婦女和孩子,在這些人中後來人們比較熟悉的名字有列寧、季諾維也夫和拉德克,他們共同進了一頓便飯,還一同簽署了一份文件,從《小巴黎人》報上獲悉,俄國臨時政府企圖把這批經過德國旅行的人當作最大的叛國分子處理。他們簽了名,承擔這次旅行的全部責任。並接受了所有條件。他們正悄悄地決心做好準備,要步上這一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旅程。這批人到達車站並沒有引起任何人注意。沒有記者在場,也沒有攝影記者拍照。在瑞士誰都不會認識這位烏裏揚諾夫先生,他頭上戴著一頂壓扁了的帽子,上身穿著一件磨破了的衣服,腳上蹬著一雙令人發笑的笨重結實的登山鞋(他曾一直穿著這雙鞋到了瑞典)。他在這一群手提箱子和籃子的男男女女當中悄悄地不惹人注意地在車廂裏坐了下來。看起來,這些人就像經常從南斯拉夫,羅脫利亞和羅馬尼亞來的許多外國移民一樣,在他們還沒有到達法國海濱去美洲之前,打算坐在自己的木箱上好好休息幾個小時。瑞士工人黨不讚成這一旅行,因此他們沒有派人來送行,隻是來了幾名俄國人,捎來一些食品和家鄉人的問候,另外還有幾個人,他們是為了在最後一分鍾想勸阻列寧不要去做這次毫無意義的、鋌而走險的旅行。然而列寧此行已無法改變了。3點10分,列寧-----------------------頁麵528-----------------------518茨威格短篇小說選發出了信號,火車向哥特馬亭根駛去,奔向德國邊境。從這時起,世界鍾表進入了完全不同於過去的一個新的進程。一列封閉的列車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發射了成百萬發毀滅性的炮彈。工程師們設計出了射程極遠的,威力極強的重磅炮彈。可是,在這新的曆史時期沒有一發炮彈比這列車射得更遠,更能決定人類的命運,列車裝載著本世紀最富威望,最堅定的革命者,這時他們正離開瑞士邊境,穿過整個德國,駛向彼得堡,去那裏炸毀一個舊時代。這獨一無二的炮彈停在哥特馬亭根車站的軌道上,婦女和孩子們乘坐的是二等車,男人們坐的是三等車。地板上用粉筆劃了一道分界線,一邊是俄國人,另一邊是兩名押送易爆炸藥的德國軍官,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件,列車在深沉的夜色中奔馳著。隻是在車抵法蘭克福時,突然衝上來幾名德國士兵,他們聽說,有幾名俄國革命者穿越國境。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本想同過境的人交換看法,取得相互了解,但卻遭到了拒絕。列寧知道,如果要是跟任何一個德國人在本國土地上交談,哪怕隻說一句話,他準會受到懷疑。到達瑞典他受到了熱烈歡迎。他們餓壞了,立即趕去進瑞典式的早餐,想不到瑞典早點是那樣可口。列寧托人買了一雙鞋,換掉了他那兩隻笨重的靴子,還買了幾件衣服。列車終於到達俄國邊境了。-----------------------頁麵529-----------------------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9戰鬥打響了抵達俄國國土,列寧卻是不同於一般人,首先他端詳的不是一張張麵孔,而是撲向各種報紙。離開故土14年了,一直沒見過這塊大地,也沒有看到自己的國旗和士兵的製服。然而他意誌堅強,不會像別人那樣流下久別重逢的熱淚,他也不像婦女們去擁抱那驚喜莫名的人們。報紙,最重要的是報紙,要看看《真理報》,看看他的報紙是否堅持著國際主義的立場。他十分惱怒地把報紙揉成一團。不夠啊,談的盡是祖國,愛國主義,他想,這是夠不上真正革命的。他感到,該是自己回國扭轉方向盤,實現自己平生抱負、爭取勝利的時候了。即使失敗也無所顧忌。然而他能做到嗎?他一時又惶恐不安起來。苗尤柯夫沒有即時派人到彼得堡——這座城市當時叫這個名字,但不久就改名了——逮捕他們。乘車去迎接他的朋友們的,有加米涅夫和斯大林,他們走進了光線昏暗的三等車廂,一節短短的蠟燭把這節車廂照得或明或暗,他們非常隱晦,但卻令人注目地投以一絲微笑。他們沒有答話,也許是不打算說什麼。可是,緊接著出現的現實情況作了回答,這是人們所意料不到的。在列車駛進芬蘭車站時,寬闊的廣場上已擠滿了上萬名工人,各兵種的儀仗隊在等待著這位流亡歸來的人,場上響起了《國際歌》的歌聲。符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走了出來,這時成百雙手向這位大前天還住在鞋匠家的人伸去,人們把他抬到一輛裝甲車上。一座座建築物和碉堡-----------------------頁麵530-----------------------520茨威格短篇小說選上的探照燈,向他射出一道道光柱,他站在裝甲車上向大家發表了第一次講話。條條街道都動起來了,接著不久就開始了“那震撼世界的10天”,戰鬥打響了,一發發炮彈摧毀了一個帝國,埋葬了一個舊世界。(魏家國譯)一列封閉的列車——列寧在1917年4月9日鞋匠的房客瑞士,這個和平小島,四麵都受著世界大戰的浪潮衝擊。1915到1918那些歲月,這兒一直呈現出一幅偵探小說中的動人心魄的畫麵。在那些窮奢極侈的賓館裏,敵對國家的使節們,即使擦肩而過,也冷若冰霜,仿佛素不相識似的。一年前他們還互邀作客,親切友好地聚在一起玩著橋牌。然而曾幾何時,一批批行蹤詭秘的人從他們的住地悄然無聲地溜走了。派遣的人員,秘書、武官和商人,其中也有一些女士,她們有的蒙著麵紗,但也有不戴麵紗露出真容的,不難想象,他們都有著不可告人的使命。一輛輛豪華小汽車駛向賓館,車上拖著各自國家的國旗,顯示著各自的尊嚴。從車裏鑽出來的是一些工廠主、新聞記者、藝術名流,偶爾也有一些貌似旅遊之類的客人。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搜集情報,刺探敵情。就連那些引領旅客進入房間的侍役、打掃房間的女傭們,也都被逼著去幹一些窺測、刺探的勾當。各個組織彼此針鋒相對地在開展工作,客店、公寓、郵局和咖啡館,處-----------------------頁麵520-----------------------510茨威格短篇小說選處都成了他們角逐的場所。一些人自稱是搞宣傳的,但多半都在從事間諜活動。別看他們言行親昵,暗地裏卻在搗鬼。所有這些匆匆的來客,在他們公開交易的背後都隱藏著這樣或那樣的詭秘行蹤。遇事都有人彙報,遇事也都受到別人的監視。隻要有一個任何級別的德國人一到蘇黎世,這情報就會立即傳到了設在伯爾尼的對方大使館,一小時以後就連設在巴黎的敵方大使館也知道得一清一楚。大大小小的間諜日複一日地把一份份真真假假的報告送給各自使館裏的官員,這些情投又逐級上報。人們透過一堵堵玻璃牆壁窺探著、竊聽著電話,字紙簍、收墨紙,他們也視若珍寶,想從廢紙上撈取一份份通訊報道。這些惡魔簡直瘋狂到了這種地步:許多人甚至分辨不出自己是什麼樣人,是獵人,還是獵人追捕的對象;是間諜還是反間諜;告發別人的,還是被出賣的。可是,那些日子的紛繁事件怎麼也涉及不到這麼一個人,也許是因為他一點也不引人注目吧,他下榻的地方不是那些豪華的賓館,咖啡館裏也見不到他的蹤影,他和自己的妻子隱匿在一個補鞋匠的家裏。在利馬特河對岸有一座古老的城鎮,他就住在這兒的一條坎坷不平的古樸小巷裏,他的住地是一座拱頂樓房,建造得非常堅固。他的房間在三樓,由於多年沒有粉刷,兼以樓下院子裏有一座香腸加工廠,因而這座樓房早給熏得黑蒙蒙的了。這兒住著一個烤麵包女人,一個意大利演員,一個奧地利藝人,這些人都是他的鄰居。平時他並不健談,因而鄰居們除了知道他是一個俄國人,幾乎都說不出他的名字。他逃出自己的家鄉已經多年了,沒有什麼財產,也沒有經營任何可以賺錢的生意,這座房屋的女主-----------------------頁麵521-----------------------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1人從這對夫婦的三餐粗茶淡飯和破舊衣著上也能看個一清二楚,他倆搬來時,攜帶的隨身用品幾乎裝不滿一隻小小的籃子。這人身材不高,但卻結實健壯。他並沒給人留下任何特別的印象,平時一言一行,盡可能不讓人注意。他離群索居,也很少有人登門拜訪。房客們也少有人去審視他那眯縫著的雙眼裏所發出的深沉而又尖銳的目光。然而,每天早晨他總是在9點鍾去圖書館,幾乎天天如此,呆在那裏,直到12點關門他才離去。12點10分他又準時回到家裏,12點50分又離開家,又是第一個走進圖書館,在那兒真待到晚上6點。情報人員總愛著眼高談闊論的人。他們怎能知道,要搞世界革命的最危險人物卻在獨身靜處,博覽群書呢?因此,那些情報人員就沒有為這位不受人注意的鞋匠家的房客動什麼筆墨了。至於那些從事社會主義革命活動的人,也隻知道他曾在倫敦一家激進的俄羅斯流亡者的雜誌社當過編輯,在彼得堡他曾是某一很特別的,說不出名字的黨派領導人,由於曾對社會主義黨的一些有影響的人嗤之以鼻,指出他們的錯誤論調,加上他又非常嚴厲,根本無法調和,因而人們也就很少跟他往來了。有時,晚上他在無產者的一間小小咖啡館裏召集會議,與會者最多也不過15到20人,通常都是一些年青人,這位離群索居的人就像那些俄羅斯流亡者一樣受到接待。俄羅斯人在喝茶閑話中很容易憤慨激昂,可是這位身材矮小的人遇事十分冷靜嚴謹,因此,也就沒有人注意他。很少人認為,住在鞋匠家的這位符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是個重要人物,在蘇黎世持這種看法的人也不過30餘人罷-----------------------頁麵522-----------------------512茨威格短篇小說選了。當時,要是有一輛急馳於使館之間的豪華汽車出於偶然情況把這個人撞死在大街上,那末,外界是不會知道,他是烏裏揚諾夫的,也不知道,他就是列寧。實現1917年3月15日,這一天蘇黎世圖書館的管理員異常驚奇,時針已指向9點,那位每天最準時的讀者座位還空著,已經是9點半了,這位勤奮的讀者還沒有來,大概是不會再來了。原來,在去圖書館的路上,一位俄國朋友對列寧說,俄國爆發革命了。他聽了這消息,覺得太突然。起初,列寧並不相信,因此一聽到這消息就愣住了,他急匆匆地邁著快步衝向湖邊的書報亭,後來他又在報紙編輯部門前待了一個又一個小時,等了一天又一天。這條消息沒錯,這件事千真萬確,而且他感到這消息一天比一天更為真實可靠。一開始隻是謠傳著宮廷革命,似乎是一種內閣成員的更迭,隨後聽說推翻了沙皇!成立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議會,俄國自由了,還大赦了政治犯,這一切的一切全是他多年來所夢寐以求的。這是他20年來在秘密活動中,在監獄裏,在西伯利亞,在流亡中為之奮鬥的事,現在終於實現了。突然他感到千百萬人浴血奮戰,英勇犧牲,他們的血沒有白流,他們的生命是壯麗的。他們為正義自由、持久和平的新型國家獻出了生命,現在這個新的國家終於出現了。過去他一向是一名清醒冷靜的夢想家,現在卻陶醉在這喜訊之中了。令人鼓舞的消息傳來-----------------------頁麵523-----------------------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3時,守在日內瓦、洛桑和伯爾尼自己小房間裏的成百名流亡者歡聲雷動:可以回俄國了!不用假護照回去了,也不要再用假名字了!大家將成為自由的公民踏進自由的國土了。準備打點自己僅有的一點行囊吧!報上已刊登了高爾基言簡意賅的電報:“你們大家都回來吧!”信件、電報來自四麵八方:回去吧!回去吧!聚集一起,團結起來!新的生活開始了,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切都是為了俄國革命。失望幾天後,人們才感到吃驚:俄國革命勝利的消息確曾使他們浮想聯翩,但這不是他們所夢想的革命,也不是俄羅斯的革命。隻是一場旨在顛覆沙皇的宮廷政變,是英、法外交官們一手策劃的,目的在於防止沙皇跟德國單獨締結和約,這根本不是一場人民革命。人民要和平,要爭取自己權利。這不是他們出生入死所追求的革命,是一些好戰分子、帝國主義分子和將軍們的陰謀詭計,這些家夥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計劃的破產。列寧和他的同誌們很快就看清了,讓大家都回去的諾言並不是對渴求真正革命、激進的革命、馬克思主義革命的人說的。苗尤諾夫和其餘的自由黨人已聲稱,禁止他們回國。可是,溫和派人,對延長戰爭有利的一些社會主義分子,像普列漢諾夫等卻在英國高級人員的熱情陪同下,乘坐魚雷快艇從英國回到了彼得堡,托洛茨基在哈利法克斯就給抓住了,其餘的激進分子在邊境也給截住了。在所有協約國邊境上都有一份黑名單,上麵寫著策莫瓦爾特第三國際的-----------------------頁麵524-----------------------514茨威格短篇小說選所有與會者的名字。列寧盡力向彼得堡發出一封又一封電報,可是這些電報全被截獲了。人們在蘇黎世,在歐洲幾乎都不知道他,然而隻要一踏進俄國國土就會明白,符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在他的敵人眼裏是多麼強大有力,堅定不移,多麼令人膽寒。人們無可奈何,感到無比失望。多少年來他們在倫敦、巴黎和維也納舉行過無數次會議,為俄國革命製定戰略,各個組織的人們都在苦思冥想,要為革命探索出一條道路,十幾年來他們出版刊物,探討革命理論和實踐,估計著革命征途上的困難,權衡著危險和成功的希望。至於這個人,他一生都在反複慎重考慮著整個思想體係,最後終於得出了結論。由於他留在瑞士,他的革命給別人搞糟了,弄得走了樣,這些人把解放人民的神聖思想變成為外國謀利和服務。值得注意的相似之處,列寧在這些日子裏體驗到了興登堡的命運,他研究了40年的俄國人作戰方法,可是在世界大戰剛打起來的時候,他卻穿著平民服裝待在家裏,在插著小旗的地圖上注視著他所征召的將軍們的進展和挫敗。列寧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他一貫不屈又撓,然而在這些失望的日子裏,他卻反複思考著,要租用一架飛機穿越德國和奧地利,這是否可行呢?誰知就是那個首先主動來幫忙的人卻是間諜。他要離開瑞士,這一想法越來越強烈了,他寫信去瑞典,請人替他張羅一份瑞典護照。為了不回答別人的詢問,他想扮作啞巴。他苦思冥想了好幾個夜晚,一天清晨列寧終於意識到,這是一派胡思亂想,不切實際。白天來臨了,他清醒地作出了決定,他一定得回俄國,必須親自去領導革命,不能再讓那些人去搞-----------------------頁麵525-----------------------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5了,要進行一場真正的革命,而不是什麼空談政治的革命。他必須回國去,立即回到俄國,即使付出任何代價,也得回去!能否經過德國瑞士這個小國,置身在意大利、法蘭西、德意誌和奧地利的包圍之中。革命家列寧要穿越協約國,顯然是不行的,然而他作為俄羅斯的臣民,作為敵對國家的公民要穿越德國和奧地利也是不行的。情況意外的是:這時列寧希望能更多地得到德國威廉皇帝的支持,對俄國苗尤諾夫和法國波因卡爾的好意卻不敢領受。在美國還沒有宣戰時,德國無論如何都要跟俄國維持和平局麵。這樣一來,一個在那兒給英國和法國外交使節製造難題的革命者,勢必會受到德國人的歡迎。威廉皇帝統治下的德國一向是列寧筆下的咒罵對象,可是,他現在卻要跟這個國家打交道,這樣做無疑是要承擔責任的。就一貫的道義說,戰時在敵對國家參謀部的許可下進入對方國家,穿越它的國境,顯然是離經叛道。列寧明白,這樣做會損害自己的黨和自己的事業,他會成為一個可疑的人,被認為是德國政府所收買利用,派回俄國去的一名間諜。倘若他立即實現了和平綱領,他將永遠逃脫不了曆史的責任,並妨礙了俄國的真正勝利和平。這不僅會使一些溫和的革命者,而且會使列寧思想上的一些同路人十分詫異。可是,列寧本人卻聲稱,要準備在不得已時步上風險很大的艱難道路。有人早就想通過瑞士社會民主黨進行斡旋,通過交換戰俘的中立、合法途徑,把俄國革命者遣送回國。對此,人們感到震-----------------------頁麵526-----------------------516茨威格短篇小說選驚,指責的意見也紛至遝來。這時,列寧進一步明確指出,走這條道路將會拖延時日,俄國政府會有意阻撓他們回國,把這事拖得不了了之。同時,他感到每日每時都事關重大。當時的普遍看法都認為這是賣國行徑。因此有些人既無憤世嫉俗的想法,也無貿然行事的舉動。就在人們不敢過問此事時,列寧已打定主意,要為他的同誌們回到祖國承擔責任,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跟德國政府進行談判。協議列寧知道,他邁出的這一步會引起外界的注目和非議,所以他盡可能公開地進行這件事。他委托瑞士的工會書記英裏茨?普**去找德國公使,這位公使早先跟俄國流亡者接過頭,普**向德國公使擺出了列寧的各項條件,這位不知名的流亡者已考慮到他未來的威信,因而決不向德國政府提出什麼請求,而是擺出一些條件,這批還鄉者也許隻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接受德國政府的意見:讓這一列車享受治外法權,上下車時免予檢查護照和人身。這次旅行按正常價格自付旅費,既不許強令下車,也不準隨意離去,羅貝克部長向上級報告了這一情況,報告直送到魯登道夫手中。盡管在魯登道夫的回憶錄中沒有隻言片語提到他一生中曾做過這一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最重要決定,但可以肯定,他當時對上述報告是認可的。這位公使對協議會的某些細節有些異議,因為列寧有意把協議書寫得那麼模棱兩可,因而不僅俄國人,甚至還有奧地利人拉德克也無需檢查就可通過。當時,德國政-----------------------頁麵527-----------------------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7府像列寧一樣緊迫匆忙,因為4月5日這一天,美國對德國宣戰了。弗裏茨?普**在4月6日中午接到了一個重要答複,“同意,照辦。”1917年4月9日2點半鍾,一群為數不多的人,他們衣著寒傖,手提箱子離開了蔡利克豪夫酒店,向蘇黎世本站奔走。在這一行23人中,有婦女和孩子,在這些人中後來人們比較熟悉的名字有列寧、季諾維也夫和拉德克,他們共同進了一頓便飯,還一同簽署了一份文件,從《小巴黎人》報上獲悉,俄國臨時政府企圖把這批經過德國旅行的人當作最大的叛國分子處理。他們簽了名,承擔這次旅行的全部責任。並接受了所有條件。他們正悄悄地決心做好準備,要步上這一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旅程。這批人到達車站並沒有引起任何人注意。沒有記者在場,也沒有攝影記者拍照。在瑞士誰都不會認識這位烏裏揚諾夫先生,他頭上戴著一頂壓扁了的帽子,上身穿著一件磨破了的衣服,腳上蹬著一雙令人發笑的笨重結實的登山鞋(他曾一直穿著這雙鞋到了瑞典)。他在這一群手提箱子和籃子的男男女女當中悄悄地不惹人注意地在車廂裏坐了下來。看起來,這些人就像經常從南斯拉夫,羅脫利亞和羅馬尼亞來的許多外國移民一樣,在他們還沒有到達法國海濱去美洲之前,打算坐在自己的木箱上好好休息幾個小時。瑞士工人黨不讚成這一旅行,因此他們沒有派人來送行,隻是來了幾名俄國人,捎來一些食品和家鄉人的問候,另外還有幾個人,他們是為了在最後一分鍾想勸阻列寧不要去做這次毫無意義的、鋌而走險的旅行。然而列寧此行已無法改變了。3點10分,列寧-----------------------頁麵528-----------------------518茨威格短篇小說選發出了信號,火車向哥特馬亭根駛去,奔向德國邊境。從這時起,世界鍾表進入了完全不同於過去的一個新的進程。一列封閉的列車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發射了成百萬發毀滅性的炮彈。工程師們設計出了射程極遠的,威力極強的重磅炮彈。可是,在這新的曆史時期沒有一發炮彈比這列車射得更遠,更能決定人類的命運,列車裝載著本世紀最富威望,最堅定的革命者,這時他們正離開瑞士邊境,穿過整個德國,駛向彼得堡,去那裏炸毀一個舊時代。這獨一無二的炮彈停在哥特馬亭根車站的軌道上,婦女和孩子們乘坐的是二等車,男人們坐的是三等車。地板上用粉筆劃了一道分界線,一邊是俄國人,另一邊是兩名押送易爆炸藥的德國軍官,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件,列車在深沉的夜色中奔馳著。隻是在車抵法蘭克福時,突然衝上來幾名德國士兵,他們聽說,有幾名俄國革命者穿越國境。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本想同過境的人交換看法,取得相互了解,但卻遭到了拒絕。列寧知道,如果要是跟任何一個德國人在本國土地上交談,哪怕隻說一句話,他準會受到懷疑。到達瑞典他受到了熱烈歡迎。他們餓壞了,立即趕去進瑞典式的早餐,想不到瑞典早點是那樣可口。列寧托人買了一雙鞋,換掉了他那兩隻笨重的靴子,還買了幾件衣服。列車終於到達俄國邊境了。-----------------------頁麵529-----------------------茨威格短篇小說選519戰鬥打響了抵達俄國國土,列寧卻是不同於一般人,首先他端詳的不是一張張麵孔,而是撲向各種報紙。離開故土14年了,一直沒見過這塊大地,也沒有看到自己的國旗和士兵的製服。然而他意誌堅強,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