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不同的學者對時間都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企業家認為時間就是金錢;文學家把時間稱為是鐵麵無私的法官;政治家認為時間就是生命。而科學家對於時間卻有另一番認識。
時間在科學家的眼中具有雙重性的特點:
(1)對稱性或者叫做可逆性,它來自於牛頓力學,按照這種時間觀,現在、過去、未來是沒有區別的,如行星無休止的圓周運動,鍾表指針圈複一圈及氣候春夏秋冬年複一年的循環。
(2)破缺性或者叫做不可逆性。大爆炸理論就是這種類型的代表,最初的時候,宇宙還是一個質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一次巨大的爆炸,並經過膨脹,形成了現在的宇宙,且還在膨脹。這表現了時間在宇宙尺度上的對稱性破缺。
但是時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有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就認為,時間不過是人的主觀“幻覺”而已。他曾經在一本書中提到:“對我們這些信念堅定的物理學家來說,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差別隻是一種幻覺,雖然是一種長久不變的幻覺。”那麼既然時間是一種長久不變的幻覺,那我們對於時間應該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
以時間的兩種特性比較來說,開始的時候,人們發現時間就是一直循環往複、不停轉動的一種東西,沒有其特殊的功用。每天從0到24時,每月從1號到月底,每年從初一到年底,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多有規律啊!不停地重複,不停地循環。
但是科學家開爾文有自己的說法,他說,物質和能量隻能沿著一個方向轉換,即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從有秩序到無秩序。如煤燃燒後,成為無法生熱的煤灰,並向大氣層放出一氧化碳等廢氣。不可逆轉,不能循環。
普列高津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卻是進化論和可逆性的綜合體,他認為可逆性是時間具體有對稱性的基礎,不可逆性是時間進化和退化的本質,其實普列高津就是用定量統一去解釋時間的進化性和退化性。
其實提出上述理論並不單純是為了時間,但是解決時間的客觀性與人們的主觀性之間的關係卻是每個科學家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