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機讀資料
機讀資料指用計算機識讀的文獻,包括用於計算機的磁帶、磁盤等。它是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字、數據、圖像等變成數學語言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盤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把機器語言轉換成原來文獻的信息符號,並根據需要將其屏顯或打印。
(一)磁帶
磁帶由一種表麵塗有磁性物質層的塑料長帶盤卷而成。國產磁帶記錄密度為每毫米20~30個二進製信息,長800~1000米,厚50微米或37微米,寬半英寸或1英寸,磁道數為9或16。
(二)磁盤
磁盤是一種表麵塗有磁性物質層的塑料圓盤,可以轉動。磁盤直徑通常7~8英寸,厚0.1~0.2英寸。在一個主軸上安裝若幹個磁盤就構成一個磁盤組。磁盤組是一種隨機存取裝置,可永久安裝,也可重新拆換。
機讀文獻能存儲大量的信息,能反複多次提取使用,成本較低,也可長期保存。其最大優點是可以按預先設計的多種檢索途徑,以最快速度檢出用戶所需的文獻信息。隨著軟件技術的發展,機讀文獻可以通過計算機立即獲得對其信息內容的分析、比較、統計資料,甚至獲得翻譯或聲譯資料。而計算機硬件成本的迅速下降,使機讀文獻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三、視聽資料
視聽資料又稱聲像資料,是記錄和播放聲音或形象的文獻資料的總稱。視聽資料的載體材質很不一致,有拍攝或畫有圖像文字的膠片或薄玻璃片,如幻燈片;有帶有聲道的電木或塑料圓片,如唱片;有塗有感光材料的膠帶,如電影片;有塗有磁性物質層的塑料長帶,如錄音帶和錄像帶。但其共同點是錄有聲像信息,可通過一定的光電裝置播放出來,使人直接聞其聲,見其形,產生動感,有聲情並茂、形象逼真、如臨其境的效果。
視聽資料按人的感官接受方式,可分為三類:
①視覺資料
指單純記錄形象的資料,包括幻燈片、膠卷、相片、無聲錄像帶、無聲影片等。
②聽覺資料
指單純記錄音響的資料,包括唱片、錄音帶等。
③音像資料
指同時記錄形象和音響的資料,包括有聲影片、配音錄像等。
視聽資料的出現,是人類文獻發展史中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的兩大優點是,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客觀再現,以及對人類不可視聽世界的模擬性再現。視聽資料使文獻的功效出現變革性的進展。
以往文獻上的文字型和圖表型認知信息,雖可比較充分地滿足人類跨時差、長距離、可再現、不失真、大容量傳遞認知信息的要求,但它傳遞的畢竟是人的認知信息,即傳遞的是認識主體的主觀認知,而不是傳遞客觀情況。視聽資料以音頻和視頻方式,動態而又逼真地記錄再現音像信息,突破了以往文獻僅僅記錄傳遞人類認知信息的局限,使文獻有了幾乎“直接”反映事物部分“客觀”情況的性能。在記錄手段的客觀性可以被法律認定的情況下,視聽資料記錄的就是直接的客觀的音像信息。
視聽資料大大拓展和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宏觀、微觀世界的變化,以及一些人類無法接近或無法辨認的事物,如雲層洋流的演變、山川植被的分布、洋底和火山的活動、地下礦藏的品位含量、體內的病毒、細胞的活動、分子的結構、超聲的存在、高速運動的過程等,都可以用紅外遙感、電子顯微、X光和B超顯影、聲納、高速攝影等技術,結合數字化技術,製成適合人類視頻音頻範圍的視聽資料,使以往人類的未知世界直觀再現,供人識讀理解。
視聽資料的兩大優點,使其成為當代科研、軍事、社會活動的重要工具,成為當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用品。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視聽資料在社會文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它的普及和應用成為文獻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在圖書館文獻體係建設中的地位,也理應受到圖書館界更多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