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談判的經過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為要篡奪人民抗戰的勝利果實,在美帝國主義的指使下,一方麵厲兵秣馬,積極準備發動內戰,一方麵又故作姿態,於1945年8月14日、20日和23日先後3次拍電報,邀請毛澤東同誌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美國駐國民黨中國大使赫爾利,也在8月27日為此事專程飛往延安。這是美蔣玩弄的和平陰謀:①如果毛澤東不去,他們就可以把內戰的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說共產黨不要和平;②如果毛澤東去了,就通過談判來施加壓力,用威脅利誘的辦法,騙取中共交出軍隊和政權,這樣就不戰而勝。夢想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通過談判來得到;③退而言之,即使談判不成功,他也可以贏得時間,部署兵力,完成內戰的準備工作。
中國共產黨洞察蔣介石的和平陰謀,決定采取針鋒相對的鬥爭方針,派代表去重慶談判。理由是:第一,美蔣勾結發動內戰的危險十分嚴重,蔣介石的方針早已確定,為此,在思想上、組織上和物資上都要作好充分的準備;第二,戰後全國人民普遍要求和平,反對內戰。因為過去打了10年,抗戰又打了8年,人民希望有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第三,國統區和淪陷區的人民,特別是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主的中間力量,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美蔣認識不清,抱有希望,因此爭取一段和平時間,對他們進行教育,提高其政治思想覺悟,是十分必要的;第四,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力量有了很大發展,有120萬軍隊,200多萬民兵,1億多人口的解放區,蔣介石立即發動內戰,還有一定困難。因此,有可能出現暫時的和平局麵,或者使戰爭限製在局部地區。所以,為了反映全國人民的和平願望,並在爭取和平的過程中揭露美蔣的猙獰麵目,粉碎國民黨反動派製造的謠言,爭取和教育中間勢力,決定派毛澤東同誌率領的中共代表團,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
1945年8月28日上午11時,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王若飛等在國民黨代表張治中、美國大使赫爾利的陪同下飛離延安,下午3點45分到達重慶九龍坡機場。毛澤東的到來,轟動了整個山城,柳亞子寫詩稱讚毛澤東是“彌天大勇”。中外輿論稱頌“毛主席一身係天下之安危”。蔣介石製造的共產黨不要和平、不要團結的謠言被粉碎。中共首先在政治上奪得了主動。
中共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與國民黨政府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等進行了長達40多天的和平談判。於10月10日在張治中的官邸桂園,國共兩黨代表分別在《國共代表會談紀要》上簽字,又稱《雙十協定》。其主要內容是:第一,確定了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第二,確認國民黨迅速結束訓政,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第三,規定“政府應保障人民享受一切民主國家人民在平時享受之自由”;第四,承認黨派平等;第五,取消特務機關,釋放除漢奸以外的一切政治犯;第六,實行地方自治,進行自上而下的普選等。但是,談判中爭論最激烈的關於解放區的政權和軍隊問題,未達成協議。
重慶談判,雖然在許多重要問題上沒有達成協議,但是它仍有其重大意義。它使我們黨在政治上取得了極大的主動,暴露了蔣介石假和平、真備戰的醜惡麵目,表明了我黨爭取和平的誠意,從而教育了人民,特別是中間勢力,並取得了國內外輿論的同情,使蔣介石更加陷於孤立。
《雙十協定》簽訂後,1945年10月11日上午,毛澤東偕王若飛、葉劍英等在張治中先生的陪同下,啟程飛回延安,周恩來仍留重慶與國民黨繼續談判。
北平的和平解放。
1948年冬,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麈戰正酣,駐守在平津的傅作義將軍,陷於退守兩難、戰和不定的矛盾之中。這時又內有蔣介石的製約,外有美國斡旋。所以,他在華北采取“堅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兵力、以觀時變”的方針。將其所部的60餘萬人,以北平、天津、張家口、塘沽、唐山為中心,東起北寧線的灤縣,西至平綏線的柴溝堡,約1200裏的狹長地帶,擺成一字長蛇陣。
針對上述情況,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及時作出抑留傅作義集團於平津地區就地殲滅,而防止其向南、向西逃跑的英明決策。為此,決定集中東北、華北兩大野戰軍以絕對優勢兵力,用突然的行動,將敵人分割包圍於平、津、張地區,然後加以各個殲滅。我東北主力不待戰役後的休整,立即采取隱蔽的方式入關,很快與華北野戰軍相配合,完成了對傅作義的一字長蛇陣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同時,又命令淮海戰役稍緩進行,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逃。我軍又派重兵把守住平津之敵南逃的路口。至此,傅作義的退守兩難、戰和不定的矛盾,逐漸單一化為戰和的不定。出現了傅作義3次派代表到我軍談判的局麵。
人民解放軍在主要實行軍事打擊的同時,又進行政治上的瓦解和爭取,並把兩者結合起來。在大軍包圍了平津,其軍完全陷於絕境,攻城指日可待時,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使工廠、學校、文化古城免遭破壞,特別是北平這座文化古都免遭戰火的破壞,人民解放軍在不放棄戰爭解決問題的同時,勸告平津的敵人接受和平解決。
12月16日,傅作義派代表出城談判,那時平津圍而未打,新保安地區的戰鬥還勝負不分,這次談判實際是去摸底,當然不會有什麼結果。12月22日,傅作義的35軍在新保安全部被殲。接著張家口解放,至此,華北地區傅的嫡係部隊基本被殲滅。西逃的退路被堵死,形勢急轉直下,但傅對談判仍有顧慮。
在各方麵的推動下,1949年1月6日,傅作義又派代表周北峰到薊縣八裏莊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進行談判,這次會談紀要特別注明,所有各項傅部務於1月14日午夜前答複。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傅在陸地上南逃之路也被截斷了。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天津發起總攻,15日天津解放,北平更加孤立,陷於欲戰不能,欲逃無路的絕境,突圍南逃的幻想徹底破滅了。
15日,傅作義的代表鄧寶珊、周北峰在通縣解放軍駐地再次談判,雙方達成了初步協議。1月16日,平津前線指揮部向傅作義發出了最後通牒,提出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兩項辦法,一是自動放下武器,一是離城改編,並限期答複。最後傅作義全部接受了上述條件。1月31日,解放軍在群眾的歡呼聲中進入古都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規模巨大的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北平的解放,使北平這座文化古都免於戰火的破壞,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北平2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免遭損失,意義深遠。毛澤東稱之為“北平方式”的解放,傅作義對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了一大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是怎樣舉行的?
1949年秋,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已經取得基本勝利。大陸除西南還有一批國民黨殘匪未徹底消滅外,已全部解放。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正式開幕。出席會議代表662名,實際上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主持了會議,並代表全國人民莊嚴宣布:“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決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為北平,改名北京,國旗為五星紅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大會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為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任命毛澤東為中央軍委主席,任命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會議還一致通過在天安門前建立一座紀念碑,以永久紀念在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