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重溝通技巧
(一)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倡導民主理解式的教養方式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曾對99屆北大44名高考狀元進行調查發現,這些狀元的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幾乎都是屬於民主、寬鬆的。其中狀元家長對子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對子女學習上並不怎麼要求,但在做人上都要求子女做個正直的人;不要求子女非得考多少分,不施加壓力,隻要盡力即可;為子女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為此有些家長不看電視甚至少說話;身教勝於言教,這些學生從小到大,都沒有挨過父母的打罵,所謂“棒下出孝子”並非真理。
(二)突破“代溝”,先做朋友,後做父母
要想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父母就必須放下家長的架子,主動與孩子交朋友。不要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而是把他(她)看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尊重他的感情、他的喜好、他的選擇、他的隱私。這樣,孩子才可能信任你,進而喜歡你,把你看作他的知心朋友,才可能和你交流思想,並產生共鳴。也隻有這樣,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體驗孩子的喜怒哀樂,家庭教育才可能真正起到作用。
(三)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行為
還有比家更溫暖的地方嗎?還有比父母之愛更偉大的嗎?其實,如果親子之間多溝通,孩子就不一定會“逆反”,兩代人之間也不會出現“代溝”。家長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有的家長延續了父輩育兒的愚昧觀點,認為樹大自直,對孩子放任自流。其實,教育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決不是無師自通、道聽途說、簡單的模仿或者盲目從眾就可以做好的。學習一些兒童、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是非常必要而有益的。在一次家教現場會上,一位專家曾問現場的150多名家長,誰看過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結果隻有7位家長舉手。一項“中國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調查顯示,扔.的父母沒看過兒童心理發展方麵的知識。這種現狀與我們家長對孩子的高期望是不相適應的。因此,家長應及時了解子女尤其是青期子女身心的變化。
五、獎與罰
(一)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現代家庭非常注重對孩子創造素質的培養。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創造性能力的。其實,對孩子創造性的培養,家長的作用至關重要,這是教育創新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要教育孩子學會動手
如今,許多家長包攬孩子能做的事,不給孩子創造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剝奪他們自我發展的機會。使孩子沒有獨立做事的習慣,以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何談創造性的培養?因此,家長要由替孩子做事,變為指導孩子自己做事;當好向導,指導孩子獨立地跨越障礙,獨立地思考問題;不怕吃點苦頭,使孩子從中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完善,逐步具備獨立地解決困難、處理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是創造力的組成因素。孩子上學時,尤其到了中學階段,應該爭取多動手。家長應鼓勵孩子動手做實驗,動手製作,動手發明創造一些作品。
要教育孩子學會讀書
家長不能隻滿足孩子學會,而更要教孩子會學,雖然兩者僅僅隻是詞序的不同,但它卻反映出兩種不同的素質。楊振寧博士在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時說:“我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到一種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老師要你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則,而是一些新的現象,抓住這些現象進行探索、研究、歸納、總結。”我們不是要削弱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是希望孩子能掌握不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工具。
要教育孩子學會思考
科學的思維是發明創造的“向導”,離開了這個“向導”,就有可能被偽科學鑽了空子,就可能分不清什麼是科學,什麼是迷信;什麼是科幻,什麼是神話;什麼是真實,什麼是魔術。家庭不僅是開發孩子創造力之源,而且在開發孩子創造力中有著特殊作用。人世間父母對子女最親密的愛,子女對父母由衷的特殊情感進而轉化為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權威性的教育力量。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一一我國的《學記》中有句話,叫做“親其師,信其道”,這就是教育中重視情感的作用。家庭教育對孩子創造力的開發,不是靠上課、教課書和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而是把對子女創造力的開發貫穿於整個生活環境之中、整個家教之中、整個身心發展之中。因此,我們的家長除了滿足孩子創造力發展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提供有33利於創造力發展的人文環境。使環境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有利課堂,環境之功在於發掘,教育之妙存於一心。
(二)批評要講方法
家長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聲。家長應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