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琳
隨著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日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作為國家外宣的重點網站,國際台日語網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外日本受眾的關注,並常被日本各大媒體轉載,成為日本受眾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門戶和窗口。但是,隨著人民網日文版、中國網日文版及《人民中國》日語網的多次改版擴容,還有新華社日語網免費閱讀內容的增加,國際台日語網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堅持辦好傳統的特色專題和欄目,不斷在網絡電台方麵謀求新發展、新突破外,每天更新近40至50條新聞無疑是我們增加點擊率的重要一環。目前,國內各大日語網每天翻譯更新的主要新聞大致相仿,要想有別於其他日語網,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除了要不斷加強新聞更新的時效性外,還要在新聞稿件的翻譯方麵下苦功。在堅持國家立場和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力求表達準確到位,盡量符合對象國的語言習慣和受眾的理解方式。
新聞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尾組成。新聞標題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被稱為“新聞的眼睛”。它是新聞內容的集中和概括,用簡約的文字濃縮了新聞報道中最精華、最值得關注的內容。新聞標題也可以說是一則新聞留給讀者的第一印象,一則好的新聞標題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吸引讀者繼續去關注新聞報道的內容。對於外語網站而言,新聞標題翻譯得好壞,直接關係到網絡新聞的點擊率和網站的瀏覽量。本文就日語新聞標題翻譯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加以探討。
一、直譯和意譯
和國際在線其他外文網一樣,日語網的新聞除涉及中日交流的一部分稿件由自采撰寫外,其他多由新聞中心終端的中文稿件翻譯而來。新聞標題雖然隻有短短的二十幾個字,但它的翻譯卻很有學問,直接關係到能否吸引讀者點擊查看新聞全文的內容。一般來說對於新聞標題的翻譯,可大致分為直譯和意譯。當新聞標題句式明確、主謂賓關係簡潔明了時,多以直譯為主。例如:
胡錦濤總書記元旦在河北農村視察
胡錦濤主席、河北省の農村を視察
吳邦國會見美國議員代表團
呉邦國委員長、米上院代表団と會談
中國確定2010年科技工作重點
中國、2010年科學技術業務の重點を確定
但是,很多時候按照中文稿件的新聞標題進行直譯,卻不一定符合對象國語言習慣或受眾的理解方式。畢竟新聞中心終端稿件多以麵向國內受眾為主,外文網的目標人群多為海外受眾,對內和對外目標人群不同,針對性自然不同。所以在新聞翻譯過程中,需要根據對象國的語言習慣及受眾的理解方式進行一些改寫。新聞標題也不例外,需要譯者在把握新聞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意譯。
1.減
簡潔的標題未必都是好標題,但好的標題一般都是簡潔的。如何以最簡潔的語言,將新聞核心價值呈現給受眾,這是我們必須時刻思考的問題。考慮到網頁設計的美觀,網絡新聞標題在不產生歧義的前提下,應當不斷提煉、力求簡潔。目前國際台日語網的新聞標題一般控製在20-25個字之間,太長或者太短,看上去都不夠美觀。太長造成信息冗餘,太短則顯得標題信息含量不足。但是,日語和漢語的音節所對應的字數是不同的,日語是多音節語彙,相同意思的一句話,漢語翻譯成日語,字數會增加1.3-1.5倍。所以有時標題直譯,會因字數過多而出現折行的情況。這就需要譯者在翻譯時再三推敲,看看有什麼冗餘的信息可以精簡提煉。此時,使用一些常用的簡稱就顯得非常必要了。例如:
朝鮮抗議韓國用氣球空投數十萬份傳單
朝鮮、韓國宣伝ビラに抗議
這個標題如果直譯的話可譯作“朝鮮、韓國が空中から投下した數十萬枚の風船ビラに抗議”,長達26個字,這樣的標題出現在網絡新聞中不僅會因字數太多出現折行,也會因太長不容易使新聞的主題一目了然。如果在翻譯中省去“氣球空投”和“數十萬份”等細節,標題就可以做到清晰簡潔、一目了然。至於具體細節,可留到新聞正文中再作交代。
此外,盡量使用一些簡稱也有助於使標題翻譯簡潔明了。例如: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閉幕國際合作依然麵臨挑戰
相互信頼で再挑戦を、COP15閉幕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日語中的全稱是“第15回國連気候変動枠組條約締約國會議”,這樣的譯名顯然太過冗長,不適宜出現在新聞標題中,所以按照日本媒體的譯法,統一以“COP15”作為簡稱。類似這樣的固定或專有名詞的簡稱還有很多。例如:
甲型H1N1流感
新型インフル(全稱應是“新型インフルエンザ”,但用於標題可使用簡稱“新型インフル”,就像中文使用“甲流”一樣)
北京奧運會
北京五輪(盡管在廣播新聞或口語中多使用“北京オリンピック”,但作為網絡新聞標題,可使用更簡潔的書麵語簡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ユネスコ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全人代
新聞標題中出現的人名,一般來說,除國家主要領導人之外,其他人名有時可不必在標題中譯出。如“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發改委主任張平認為……”等形式的新聞標題,譯成日語時可在標題中省去具體人名,以“中國××部長表示……”,若字數還多,可酌情使用“中國表示……”的形式來翻譯。畢竟對於日本受眾來說,來自中國國務院、商務部等部門的聲音代表了中國政府的立場。此外,一些外國領導人的姓名也不必在新聞標題中直接翻譯。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