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誌希(原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是曆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花朵,多少文人墨客為事而唱,為情而歌,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華章代代相傳。即便經曆了20世紀初白話文運動的洗禮,形式整齊簡單,音韻朗朗上口的古典詩歌,今天依然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作者青少年時代就喜歡文史;尤其熱愛古典詩詞。參加工作後興之所至,常有吟山詠水之好,嚐試以古典詩歌抒懷言誌,可惜早期的東西未能保留下來。這個集子的作品,從創作的時間看,皆是近兩年所作。
弘揚傳統文化的熱切態度是這個作品集的價值所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正當許多發達國家努力發展推介本土文化,甚至文化侵略別國的時候,我們卻在非理性地指責具有五千年曆史的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觀念的淡漠,將會給社會帶來嚴重後果。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學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古典詩歌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對培養國民良好的精神狀態、道德素質、意誌品格、審美意識都具有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作用。作者在工作之餘,堅持讀書,嚐試創作,常常以某一具體的詩點,放眼曆史長河,用心靈、道德抒寫對曆史、現實、人生、親情、自然的理解與思考,對生活的感悟和發現。這種嚐試的價值不僅僅在作品本身的藝術審美功效,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作者對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熱切態度及責任感。作者曾就讀蘭州大學曆史係,在職攻讀中國近現代史專業並獲碩士學位,因此他對先賢名哲和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依戀之情,潛在的傳統文人氣質由此進一步得到升華。雖然一直在經濟管理部門工作,但他總以知識分子的人文修養和所應承載的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義務要求自己,並為此不遺餘力。在他看來,振興中華不僅要發展經濟,更要複興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精氣神。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優秀的詩歌總能感知時代精神,唱出時代新聲,反映時代風貌,展示作者心係天下的社會責任感。作者的許多作品,用精巧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藝術地再現了時代風貌。如《讀史雜詠理財二首》、《讀史雜詠劉晏》等,表達了作者對曆史上儒家民本思想的推崇和對當前建設公共財政、民生財政的讚頌。《偶感》“縱然平凡一小卒,盡責履職自向前”,抒發了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奮力向前的事業追求。《取消農業稅欣然感賦》歌頌了政府“田糧從此不複征”的惠農政策,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又如《新老同仁歡聚即席口占》“理財為民擔高義,構建和諧立新功”,反映了作者對黨的執政為民理念,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思想認知和強烈憧憬。《神舟五號回收成功喜賦》,抒發了“華夏龍子今飛天”的民族自豪感。《鄉遊》一詩描寫作者在秋天熱溽時期,驅車鄉間看到農民“垛下揮汗弄收成”的忙碌景象時“不複躬耕猶牽腸”的熱切情感,真實地刻畫了作者內心深處對農民的殷殷牽掛之情。《龍昌公路通車抒懷》一詩,熱情歌頌了“新政勤施樂為民”、“群山踏破成大道”的民生政策。《聞胡主席赴南方視察抗雪救災感而賦懷》、《讚溫總理四川救震災》、《悲感汶川地震災情而作》等,在高度讚揚軍民團結一心、共同麵對自然災害的偉大壯舉時,對胡主席、溫總理趕赴災區,慰問災民、指揮救災的感人場麵予以了熱情歌頌,反映了作者積極關注民生的社會責任心和公仆意識。
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作者對社會的不諧之聲也進行了諷刺枰擊。如《有感於各地盲目追求GDP而作》,批判各地不顧自然環境遭受汙染破壞盲目追求GDP,我們從字裏行間能夠感受到作者激蕩汙濁的凜冽正氣。還有《應試教育偶感》、《贈兒剝皮詩》、《憐兒》等,在鼓勵孩子刻苦勤奮好學的前提下,對目前應試教育體製盛行題海戰術,忽視品格、能力培養的現象進行了批評,深切地感歎即使“寒窗苦讀十數載”,不懂得感恩、“世事人情”,“級然前茅能名列”,將來也未必會成有用之材。體現了作者對關係普通民眾生活問題的熱切關注。